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開放高地,在當前國際環境危機四伏下,香港不但無法獨善其身,而且早就「腹背受敵」。全國人大會議早前正式通過邁向現代化藍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十四五規劃》),當中確定了「雙循環」戰略,以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挑戰。於內地而言,雙循環戰略已毫無疑問成為中長期主軸;但對香港來說,雙循環卻依然是個問號。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Hong Kong’s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announced in 2016, commits over $12.9 billion to a data center,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er, applied research, platforms for medical technology and other ambitious projects. However, policy gaps remain to be filled, reports Oswald Chan from Hong Kong.
「再工業化」是政府創科政策重點之一,去年當局撥款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工業界設立智能生產線。疫情衝擊飲食業,有餐廳食品生產商利用智能生產,疫下轉型製作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包裝預製食品。有學者指,本港推動「再工業化」,可促進多元化就業,創造就業上流的機會;而且有助化解本港產業結構單一問題,為發展創科提供生產及測試環節。
Market failures related to global finance and Covid-19 should have made policymakers realise that to function well, free markets require sound rules. Hong Kong needs to consider how it can achieve a better state-market balance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rather than cling to outmoded ideas of the free market.
特區政府總愛參考國際經驗,推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方針,卻忽略香港實際情況,執行起來更是雜亂無章,例如2016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再工業化」,便是典型的失敗例子。香港工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北移,如今只剩下食品、飲品、煙草、電子設備及化學製品等少量輕工製造業活動,生產總值和勞動人口佔全港比例也分別減少至1%和2%;然而,當局一方面高呼「再工業化」,另一方面卻從沒全面檢視傳統工業的升級困難和發展困局,根本無法透過通盤而精準的產業政策協助他們激活甚至新增產能,結果令「香港製造」買少見少。
Decimated by the triple whammy of lingering trade frictions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a deglobalization trend, Hong Kong’s economy shrank a record 6.1 percent in 2020.
在RCEP之下,香港會有哪些機會以及如何加入,是未來幾年最大的課題。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多個組織共同舉辦研討會,深入RCEP的不同層面。
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部副總監鄧希煒,今日出席《香港01》2020 經濟高峰論壇時表示,香港四大支柱之中,只有金融持續上升,但金融業只能為香港提供10%的就業機會,且無法推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如初創及再工業化等等。
美國股市在周三收市創下新高後,周四繼續上升,主因是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引發市場期待華府推出另一輪刺激計劃,疫苗配送和接種亦將更順暢。周三三大指數集體高開,科技股表現強勢,引領納指盤初漲逾1%,刷新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