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ica Needs More Trad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為期三天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今天在北京啟幕,是這個論壇24年來第四次以峰會形式舉行。有報道指這是新冠肺炎後最多外國領導人同時到訪北京的盛會。上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也在北京舉行,那已經是2018年的事,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的貿易戰和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才剛開始,中國的電動車工業仍未廣受關注,人工智能的威力只存在於想像中,沒有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的生靈塗炭,當然也不知道全球會被新冠肺炎折騰三數載。
然而,時移世易,過去數年的風起雲湧,迅速改變全球的格局,也使在國際政經舞台上一直處於被動的非洲,有機會稍為移向舞台的中央。比較明顯的,是去年9月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成為20國集團(G20)的永久成員,代表眾多非洲國家就國際事務發聲。眾所周知,G20集中了全球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佔了全球85%的GDP和75%的貿易。在這之前,非洲在G20中只有南非一個代表。至於非洲聯盟,則有五十多個非洲國家為其成員,差不多代表整個非洲,在G20中的角色相當於另一成員歐盟(European Union)。另一個例子是,在加沙衝突數個月後,南非在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控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犯下種族滅絕罪行。一個小國在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國際事務上如此主動,在以前有些難以想像。此外,非洲可以提供的,除了大量的天然資源外,還有54個國家在聯合國的票數。
地緣政治的演變提高了非洲的重要性,但非洲的經濟表現總的來說仍然是差強人意。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佔地球陸地面積20%,人口也是第二大洲,按年齡中位數看是最年輕的,同時資源也相當豐富,但人均GDP卻是最低的,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按世界銀行的數字,在2023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只有4374美元,和高收入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比較,只及後者的8.3%,即使和其他發展中地區比較,也只有拉丁美洲的22%和南亞的52%。1990年,非洲的人均收入是全球平均的30%,到2023年只有21%。非洲的經濟增長緩慢,而且和全球平均的差距愈來愈大。
二戰後的經濟發展,自然以亞洲表現最佳,平均增長率高於歐美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而在亞洲,率先突破的是日本,繼之是四小龍,隨後是東南亞其他經濟體。改革開放後的數十年,中國大陸的表現更是無出其右。這些經濟體發展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加強貿易與世界經濟接軌。若查看多年來貿易額最多的經濟體,差不多都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收入與貿易有高度正相關,一來是收入高了自然消費多了,包括消費外國產品和服務,也就是較多的進口,但反過來更重要的,是貿易充分利用相對優勢、擴大市場和提高競爭帶來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看,非洲經濟的發展緩慢,一個原因是它相對較小的貿易規模。
非洲貿易只佔全球貿易的3%,相對於非洲的人口、面積和資源,這個比例相當低。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中,傾向採用入口替代政策扶助本國工業,在2023年也佔了全球貿易的7.3%,而採用促進出口政策的亞洲,佔全球貿易的份額更高達48%。
非洲的出口主要是原材料,如石油、礦產、農產品等,換取的是較高增值的商品,因此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即出口價格相對進口價格)並不有利,仍然是保留了殖民地時期的貿易形態,在國際市場上討價還價的能力有限。同時,當前全球貿易的70%是製造業產品中的價值鏈(value chains),以原材料和農產品為主要出口的非洲國家,可以參與的程度不高。此外,當國際貿易組織的多哈回合(Doha Round)談判失敗後,全球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就更加困難。
倘行「歐盟模式」減5000萬貧民
非洲不只佔全球貿易很小的比例,非洲區內的貿易佔非洲貿易總值的比例也很低,大約只有13%。換句話說,非洲國家和非洲以外的貿易,遠多於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這情況和其他洲不同。歐洲國家的貿易,有大約70%是歐洲區內貿易,亞洲貿易則有60%屬區內貿易,而北美洲也有40%。非洲區內貿易佔比較低,也是和上述與天然資源為主要出口的情況有關,除了石油和農產品外,非洲的礦物蘊藏量豐富,如鈷、鉻、錳、磷酸鹽、白金、鑽石等,都佔全球的六、七成以上。這些產品的買家主要是高收入的工業國,產品也自然出口到非洲境外。此外,非洲區內的貿易成本很高,背後原因是落後的基礎建設、低效率的海關運作、欠缺統一的產品標準等等。不過,也有論者指出,非洲的區內貿易數字被低估了,因為有相當的貿易沒有通過海關,而是跨越長長的、缺乏管制的邊界,避開關稅和減少行政麻煩。有研究估計,非法的跨境貿易,使非洲區內貿易被低估了11%至40%。
然而,即使非洲區內貿易數值比官方數字為高,非洲仍須加大力度促進區內和與區外的貿易,以拉動經濟發展。在世界貿易組織無能為力、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今天,要提升貿易,只能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強合作。2019年生效的《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AfCFTA)正是這方面的努力成果,也是各方寄予厚望的合作。AfCTFA在原有的一些非洲區內貿易協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內容包括降低關稅、訂立產地來源規則、加強貿易支付系統等,和眾多的貿易協議方向一致。更進一步的,是遠景放在建立單一市場,使人聯想到歐盟的前身。目前非洲已有接近50個國家參與AfCFTA,差不多涵蓋整個非洲大陸。世界銀行估計,若協定得到全面推行的話,非洲會到2035年時減少5000萬極端貧窮人口,及增加9%的收入,可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多年來都和亞非拉的第三世界國家保持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有援助非洲國家,較受關注的例子是七十年代初幫忙興建坦桑尼亞和贊比亞之間的坦贊鐵路。目前非洲已有52個國家簽署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隨着這個計劃的發展,中國在非洲參與的基礎建設項目眾多,希望這些項目有助打通非洲大陸的交通經脈,降低運輸成本,進一步提升非洲國家的外貿。當然,非洲的經濟發展,涉及到多個因素和挑戰,但基於它龐大的面積和人口,成果不單惠及非洲人民,亦有利於全球發展。
陸炎輝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榮譽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四年九月四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