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 Oil Companies Collude to Set Gasoline Prices in Hong Kong?
多種統計數據顯示,香港車用燃油的價格全球最高。按Global Petrol Price網站上月的數據,香港位居榜首,每公升油價3.096美元,扣除燃油稅6.06港元後為2.32美元,仍高於外地含稅的油價,包括第二名摩洛哥2.308美元,第三名冰島2.303美元。
自1999年至2023年的20多年間,香港燃油零售價從平均10.13元(港元,下同)倍增至23.72元,其中稅費6.06元一直未變,進口成本從1.19元升至5.36元,餘下的毛利則從2.88元大幅漲到12.3元。
本地油價不僅長期高企,而且各油公司調整零售價時總是「加快減慢」,各家油站又常常同時漲價,因此市民普遍懷疑油公司之間合謀定價。競爭事務委員會(競委會)曾經開展調查,但其2017年的研究報告稱並無發現相關證據。本文採用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公布的每日油價及其他公開數據,探討是否有串謀的線索。
香港沒有煉油廠,車用燃油全靠進口,在進口及儲存環節並不存在瓶頸。截至2024年1月中旬,在港經營的5家油公司共有187個零售油站:中石化50個、中國石油17個、加德士32個、埃索43個、蜆殼45個。最後這3家外資品牌在香港的業務歷史皆達一個世紀,而中石化是在2007年收購了華潤集團在港的油氣業務後,才大舉進軍本地市場。
近20年來,全港油站總數增長大約8%,每個油站的汽油年銷量由2005年的260萬公升,增至2022年的313萬公升,升幅為20%。
油站用地通過特區政府分批進行招標,每批最多5幅土地,並為一個合約,租約期限為21年,屆滿後需重新招標。2010年,香港油站用地成本已經是東京的兩倍,接近倫敦的6倍;近年油站地價進一步飆升,中標的平均地價由2016年的每幅1.71億元,連升3年至2019年的每幅5.32億元【註1】。
在2020年的一次拍賣中,中石化以6.9億元投得觀塘道油站用地,是有紀錄以來最貴的油站地皮【註2】,相當於每天的土地成本就是9萬元,或折成每公升汽油10.1元。即使以2019年的平均拍賣地價計算,每公升至少達7.8元。
從消委會收集的數據可見,在絕大部分時候,全港不同品牌油站的零售牌價完全相同,一分錢都不差。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香港普通無鉛汽油的牌價一直是24.19元。當然,各家油公司都有各式各樣的折扣和優惠,顧客付出的是折扣後的實價。
橫向來看,同一天裏5家油站的實價,基本上是幾家高,一兩家低。縱向來看,中國石油和中石化這兩家中資公司,基本上每天都是低價;3家外資公司,一周內除了周日,其他6天以3天為一個周期,總是兩天高價、一天低價。更奇怪的是,這3家公司的低價日子完全交錯,沒有一天重合,例如蜆殼是周一與周四,埃索是周二與周五,加德士是周三與周六。
以2023年12月為例,中國石油與中石化的實價在17.69和18.19元之間擺動,那3家外資油站的價格,低價為18.19或19.19元,高價則為22.59或23.29元。
各油站的牌價完全相同,而這個牌價在一年之內會有多次調整,2021年高達39次,2022年和2023年分別有20次和6次。作出調整時,往往由一家或兩家油公司先行,其餘幾家在一兩天內跟隨,最後所有的牌價仍然是完全相同。例如2023年7月25日,加德士率先將牌價由23.59元加至23.84元,蜆殼在第二天緊貼,埃索與中石化在第三天跟隨。
紀錄中有幾次的調整與普遍規律稍有不同,更顯出4家油公司之間的協調(筆者沒有中國石油的牌價調整數據,所以集中分析市場份額最高的4家)。以調整次數最多的2021年為例:
2月4日:埃索將牌價由18.29元漲到18.39元,加德士升幅更大,到18.49元;翌日埃索與其餘兩家都調高至18.49元。
3月15日:加德士先調價到19.19元,翌日埃索先上調到19.09元,沒有跟足,但兩天內與其餘兩家油公司都調至19.19元。
9月16日:4家油公司同時將牌價由19.74元漲到19.89元。
10月28日:加德士率先將牌價由20.59元漲價至20.84港元,但其他3家並無跟隨;翌日加德士又把價格降回20.59元。
這4家油公司之中,加德士看來是行業的領頭羊,往往率先加價或減價。2022年的20次調價中,有10次由加德士單獨帶頭,另外9次則與另一公司同時率先調價。2023年的6次調價(全部是漲價),5次由加德士率先,一次由蜆殼帶頭。
立法會2018年7月17日會議討論文件中指出,「儘管政府並非以油站用地的地價作為控制車輛數目增長的措施,但假如因為油站用地地價下調,而令車用燃油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便可能間接鼓勵更多人擁有車輛,以及鼓勵駕駛者增加不必要的行車次數,或會導致交通擠塞問題更趨嚴重及抵消有關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措施的成效。此舉還可能惹來批評,指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金錢補貼私家車車主。」
因此有人認為,香港的油價貴是因為地價貴,而地價貴則因政府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所以默許高油價以減少私家車的用量。這樣的說法邏輯上不能成立。地價貴並不是政府向油公司要高價,而是油公司自己主動在土地投標時出高價。他們之所以願意出高價,當然是因為預計到營收豐潤,足以超過地價成本。雖然並無各家的利潤數據,但假設中石化不虧本,而3家外資油公司平均每公升價格比中石化高出3.9元,乘以一家公司每年平均銷售1.3億公升燃油,即每家每年至少賺5億元。事實上中石化利潤應也不低,估計每家油公司的純利能達10億元上下。
而油價高低、營收幾何,端賴各油站之間的競爭。以經濟學理論而言,地價是固定成本,不應影響企業的最優定價。是高油價導致高地價,而非高地價導致高油價。
至於高油價是否源於油公司之間合謀定價,筆者雖然無直接證據,但從牌價的調整規律來看,油公司在定價上似乎有相當的默契與協調。5家油公司的牌價完全相同,這件事本身未必可疑,因為可辯稱進口成本相同,並使用同一個公式計算零售價,即競委會所謂並無不妥的「平行定價」。
但是牌價變動的日子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這些變動的確出自各公司的獨立自主決策,這麼強的協同性又從何而來?尤其是幾家(至少兩家)在同一天將之前的共同價格變為另一共同價格,況且一年之內更出現多次類似情況,自然很難讓人相信純屬巧合。
當然,這些公開數據所呈現的規律,未必足以成為法庭證據,卻可由此推論,假如油公司要達成此類巧合,一定會有某種溝通。如果能拿到他們之間的電話紀錄,不必監聽通話內容,只要看在共同調整價格的那一天,通話頻率是否明顯比平日為高,也可間接說明問題。
針對本文的油價居高不下問題,筆者最後建議一個可行措施。特區政府目前徵收的車用燃油稅固定為每公升6.06元,不隨油價變動,然而只要改為比例稅率,如油價的30%,就可促使油站降價。原因很簡單,基於固定稅率,油價漲1元,油站就多獲利1元,但在比例稅率之下,油價漲1元,油站額外獲利只得0.7元,各油公司就有較大誘因降價。
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在政府庫房收入不變的大前提下,由固定稅率改為比例稅率,汽油零售價可望下降,油公司的超級利潤收縮之餘,消費者則可從中得益。
【註1】【油價走勢】香港油價唔跌 原來又係土地問題?
【註2】【天價油站】中石化17.5億奪3幅油站地 最貴一幅達6.9億元
周文教授
港大經管學院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
鄒弘哲
港大經管學院碩士生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四年四月十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