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far are we from a nuclear war?
最近上映的電影《奧本海默》,講述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原子彈研發成功之後,如何因為反戰立場和曾經的左傾活動而遭受迫害。 其實,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全體人類共同的悲劇。 核武的發明、擴散和競賽,讓這個世界變得極不安全。 俄羅斯對烏克蘭軍事行動受挫之際,就曾多次暗示迫不得已時會使用核武。
上世紀冷戰結束,敵對陣營的劃分不如以前那麼清晰,核戰的風險似乎不如美蘇爭霸時那麼顯著。 其實,美蘇兩國當年的戰爭計畫存在重大漏洞,人類命運曾經懸於一線;這個世界並未毀滅,全靠運氣而已。 2017年出版的《末日機器》(The Doomsday Machine)披露了許多細節,而這本書的副標題正是「一個核戰策劃者的自白」。 作者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廣為人知的壯舉,是1971年向美國十幾家報紙披露絕密的「五角大樓文件」,揭發美國領導層和軍方明知越戰無法打贏而向公眾和國會隱瞞真相 。 此事成為後來美國從越南撤軍的重要誘因。 為此,基辛格曾經稱他為「地球上最危險的人」,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發聲。
在哈佛攻讀博士期間,埃爾斯伯格曾經主動參軍,帶兵海外,幾年後以海軍陸戰隊中尉的軍銜退役;完成博士學位後,於1958年受僱於著名的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獲委派研究美國的核戰計劃,接觸到最高級的絕密文件,上至海軍司令、下至空軍飛行員,他都可以訪談、考察,其後又以蘭德研究員的身份在五角大樓工作,目睹 並協助高層決策,包括1962年那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危機。
艾爾斯伯格揭露越戰的7000頁五角大樓文件,是偷偷影印的;他還複印了另外1.5萬頁關於美國核戰計劃的文件,本來也準備向公眾披露,但由於越戰吹哨而被起訴, 於是把核戰文件交付給哥哥,埋在地下,後來陰差陽錯,被暴風雨沖走,從此不見蹤影。
埃爾斯伯格發現,世界上所有決策、指令都有不確定性,但美國軍方的核戰計劃,恰恰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敵對雙方白熱化的對抗中,極有可能擦槍走火, 導致全面核戰和人類毀滅。
名義上發動核武攻擊的大權只由美國總統掌握,電視上經常看到一個武官伴隨總統左右,手裡拎著一個俗稱“核足球”(nuclear football)的黑色公事包,據說裡面含有隻有總統才可以 發出的核攻擊指令,但這是做給大眾看的。 其實核攻擊的權力一路下放,從總統到戰區司令、艦隊、戰略空軍,不知有多少手指可以按下那個按鈕。 道理也非常簡單:如果指令只能由總統下達,對方先發制人,一個氫彈就可把華盛頓夷為平地,消滅美國政府幾乎所有高官,從而癱瘓其反擊能力。 稍有頭腦的人都會預先安排好,萬一自己有何不測,另外哪幾個人可以接過下達命令的權力。 可笑的是,美國一方面層層下放權力以避免被對方「斬首」,另一方面自己核戰計畫的核心就是斬首莫斯科,似乎從沒想過對方也會防此一著。 其實,博弈論指出,在大國對抗時,要特別保護對方的指令系統,確保敵方最高領導人安全,讓其指令得以順利下達。
1958年,埃爾斯伯格訪問南韓群山(Kunsan)美軍空軍基地,當地駐紮了12架F100遠程轟炸機,每架戰機攜帶氫彈。 指揮官明言,一旦通訊中斷(這種意外時有發生),又有核彈在基地爆炸(飛機在緊急時刻起飛,發生此類事故的機率頗高,因此在演習時從不帶著彈頭起飛), 為保護下屬,他會自行決定下令核攻擊,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962年古巴危機發生,艾斯伯格被召喚至五角大廈參與幕僚的討論與推演。 事過三、四十年,決策雙方才意識到,當時美、蘇之間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之所以沒有打起來,實在有很大運氣的成份。 原本赫魯雪夫明令卡斯楚和駐古巴的蘇聯指揮官,如無最高當局的命令,絕對不得發動攻擊。 但是卡斯楚還是下令,擊中一架美國偵察機。 蘇軍指揮官眼見砲火紛飛,又與上級失去聯絡,以為大戰已經開始,所以用飛彈擊落一架美國U2高空偵察機。 赫魯雪夫立刻意識到,事情開始失控。
甘乃迪總統向赫魯雪夫發出最後通牒:假如美國軍機再受襲,美國必然攻入古巴。 美國並不知道,蘇聯已經在古巴駐軍4.2萬人,存有100多枚核彈頭。 這些短程戰術核武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一旦美國入侵,必然會打在美國軍人身上,必然導致全面核戰。 所以赫魯雪夫急忙公開聲明,接受美國條件,立刻拆除安裝在古巴的飛彈,世界才避過一劫。
至於海上,同樣幾乎觸發核戰。 美國戰艦群與反潛直升機曾圍攻蘇聯一艘核潛艇,該潛艇攜有核魚雷,足可摧毀美方所有在場軍艦;當時潛艇艦長與政治委員已經決定發起核攻擊。 千鈞一發之際,碰巧艦隊的參謀長也在潛水艇,他不同意。 3名負責人最後決定克制,人類又躲過一劫。
古巴危機中,赫魯雪夫和甘乃迪都真心希望不打核戰,不想毀滅地球,卻差一點就打起來了。 然而在情緒緊張、高度對抗時,前線指揮官往往因誤判情勢或自作主張,把對壘局勢推到臨界點,一念之差就難免走上萬劫不復之路。
1945年原子彈研發成功,1952年美國第一次試爆氫彈。 到1986年高峰期,美國存有逾2萬枚核彈頭,蘇聯則有4萬枚。 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1千倍,而製造成本較低。 1枚氫彈可以有2500萬黃色炸藥的當量(這還不是最大的),其爆炸力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戰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火力的總和。
1960年代初,埃爾斯伯格調查美軍的核戰計劃,發現其主導思想是先發制人,而非一般以為的維持二次反擊的能力,以進行核威懾。 華盛頓政府明知中蘇已經決裂,但總是將兩國綁在一起,並已制定轟炸中國每個大中城市的詳細計畫。 只要與蘇聯開戰,即使與中國完全無關,美國也會順手把中國滅了。 軍方對死亡人數的估計是:如果美國先對蘇聯下手,中蘇兩國會死3億人,加上核爆輻射粉塵,西歐、東歐以及鄰近的中立國家(如芬蘭、瑞典、奧地利、阿富汗 、印度、日本),會再死3億人。
當年美國高級將領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戰略空軍指揮部開會,談笑之間就決定地球上幾億人的生死,那些與美、蘇對抗並無直接關係的國家的平民就更無辜。 與會者中只有1人覺得不對勁:「1942年納粹的萬湖會議,討論如何科學、有效地殺死幾百萬猶太人,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最醜陋的一頁;可我們現在的做法, 比納粹邪惡、無恥何止百倍。」
史達林說:「死一個人,那是悲劇;死一百萬人,那只是個數字。」尼采說:「個人極少發瘋,可集體發瘋卻是常態。」美蘇軍方在上世紀五六 十年代瘋狂製造核武、制定核戰計畫時,還不知道「核子冬天」的概念(要到1980年代才有科學家提出),仍未明白他們的計畫都是自殺的計畫。 當前俄烏戰爭、以巴衝突,數萬名無辜平民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已經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和核戰相比,卻又微不足道。 核戰的瘋狂,出現在極權國家,也出現在號稱最人性、最善良的民主國家,豈不令人深思? 今時今日的領導人,會比幾十年前的元首更理性、更有智慧嗎?
周文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四年一月三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