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ng Hong Kong’s Trade Digitalization: Three Essential KPIs
前段時間,特首發布2024年《施政報告》,其中一章提到未來政府將會投入更多發展數字經濟,尤其是貿易數字化。具體措施包括會加快建成貿易單一窗口、及在金管局內部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從人才和基礎建設方面如何建成香港的數字貿易生態圈。
《施政報告》一經發布,便引起坊間的廣泛討論。筆者曾經多次在文章中及坊間倡議發展香港貿易數字化。數字貿易不但是未來貿易的趨向,更是香港發展的大好機會。因此,除去投入貿易單一窗口等硬件建設的準備,香港更應重視貿易模式的轉型,對數字服務業及跨境電子商貿的貿易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數字貿易其中一個重點是無紙化貿易,通過將貿易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步驟電子化、自動化,包括將紙本文檔變成數字文檔,人力審核的步驟變成電子審核,從而降低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成本。《施政報告》中提及的貿易單一窗口(Trade Single Window)相當於數字化的海關。將貿易需要的各項手續,包括報關,填寫或提交文件以及繳費等集成于一個單一的數字平台,以簡化進出口的手續。
貿易單一窗口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新概念。貿易單一窗口已於很多國家存在多時,並且已經投入廣泛應用。聯合國數字及可持續貿易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超過40個國家建成了完整的貿易單一窗口。其中既有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秘魯、泰國及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香港貿易單一窗口前兩個階段的建設已經結束,政府計劃2026年將會完成最後一個階段的建設。
除海關以外,國際貿易還包括發貨,取貨,貸款,保險等很多環節。目前仍然有很多環節當中必須使用紙本文件。世界貿易組織(WTO)2022年的一份報告估計,每一筆跨境貿易涉及至少36份文件的240份副本。若然可以將所有文件的提交、審核和處理全部電子化,不但可以節省紙張,保護環境,更會簡化程序,節省很多時間和人力。香港在發展貿易單一窗口的同時,也應該盡快完善其他貿易相關部門的電子化,包括更新關於電子文檔法律效力的條例,及處理電子文檔的數碼基建,令香港有能力處理更大的貿易量。
無紙化可謂是數字貿易乃至數字經濟的基礎,但數字貿易不止是將傳統貨物貿易流程電子化。WTO及世界銀行將數字貿易分成兩大類別:通過數字渠道購買的貿易(digitally ordered trade)以及可以通過數字渠道交付的貿易(digitally deliverable trade)。前者的主要代表就是電子商貿,而後者則包括金融、法律、諮詢等大部分服務。香港市場對兩種數字貿易都有很大的潛力,電子商務在香港仍然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仍然有很多機會有待開發。而服務業進出口更是香港的長處,將服務貿易數字化必定可以為香港繁榮的服務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電子商務已經是一個全球收入超過四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且預計至少在下一個十年將會持續快速增長。香港近年的電商市場也正在迅速發展。據政府統計,2023年全港電子商務銷售額已超過300億港元,而且有明顯的繼續上升的勢頭。相信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直觀感受,無論是本土的友和、HKTV Mall、或是大陸的淘寶及京東,甚至海外的亞馬遜,在網上平台或者銷售,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愈來愈重要的一部分。
香港的電商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電子商務銷售約佔全港零售額的8%,不單遠低於電商發達的市場如中國大陸、英國及韓國(三者均超過25%),也低於亞洲鄰近地區如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等。目前較低的市場佔比意味着還有很多可以發掘的消費潛力未有得到開發,同時也意味着還有很多企業及商戶有機會從電子商務中分一杯羹。
目前香港的電子商務市場有兩個亟需改善的方面。首先物流配送及網絡平台等電商相關的硬件建設不夠完善。當大陸、日韓已經可以做到隔日送達、當天送達甚至配送速度按小時計算的時候,一個從九龍到港島的訂單可能也需要三日才能送達。而當消費者在購物後遇到問題,從售後服務和溝通到退貨退款等步驟也都相當繁瑣,種種不便之處令網上購物失去了便捷性這個最大的優點。對於追求效率的香港人而言,可能直接出門購買甚至北上深圳購物的效率更高。
另外,對於有意發展電子商務的商戶而言,沒有合適的人才也是難題之一。香港本土電商領域的人才不足,大企業招聘尚且不易,中小企業更是難上加難。Fedex 2022發布的報告表明,香港有60%的中小企業表示難以招聘到具有電商相關技能的人才。電商在管理、銷售、營運推廣等方面與傳統零售有所不同,因此對於很多商戶而言,專業的電商人才是發展電子商務必不可少的因素。香港政府應該加大對本地院校或企業的人才培訓計劃的支持,盡快提升人才儲備以助力本港的電子商貿行業。
服務貿易中可以通過數字渠道交付的有很大部分屬於專業服務,包括金融、法律、教育、醫療、和資訊科技等。2023年全球數字服務出口量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及印度是最大的服務出口地。
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地區,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九成,其中有超過60%是可以通過數字渠道交付的服務。去年全港服務業生產總值超過2.5萬億港元,單是金融一個行業也超過5500億。若然要談論競爭優勢,香港有多元的服務、完善的法規制度、及充足的專業人才,完全不輸上述幾個服務出口的大國。然而實際上的香港的數字服務出口,完全沒有體現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2023年,香港所有服務的出口值僅有7000億港元,其中數字服務出口更是僅有3000億港元(約450億美元),而同期新加坡的數字服務出口則接近香港的五倍(1800億美元)。
在數字貿易時代,香港未能發揮服務業的巨大優勢,有以下幾個原因。數字服務出口首先受制於香港尚未完成的貿易無紙化進程。海關、銀行及政府所需的各項手續若未能完全數字化,數字服務出口自然就無法大規模進行。此外,與貨物貿易不同,服務貿易還受到網絡安全、跨境數據傳輸以及跨境電子支付的多種限制。這些問題無法單方面解決,而需要香港與貿易夥伴協商後決定,因此與數字貿易相關的貿易協議不可缺少。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也已經承諾將在磋商雙邊及多邊貿易協議時加入數字貿易和跨境數據流通相關條款。
最後,所有行業要發展海外市場都需要平台和機會,服務業也不例外。服務業當中的大型企業出口或許可以自己探路,但是中型甚至小型企業若只能靠自己探索海外市場則會困難重重。這些企業需要政府的幫助,為他們提供資訊以及搭橋牽線。正如商品貿易的各種展覽、交流活動。政府不妨考慮採取類似的措施,為服務業界提供外出考察及與海外商家交流的機會,或在香港主要貿易夥伴地區設立辦公室,為服務業提供幫助,令更多服務業的企業有機會拓展海外的市場,從而使香港本已蓬勃的服務業更上一層樓。
鄧希煒教授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龍淑儀女士
亞洲環球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四年十月三十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