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career opportunities for Hong Kong youths under the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雙循環下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新機遇
過去兩年來,香港經歷了內外環境巨變。社會運動影響下,本港經濟持續低迷,加上中美貿易談判曲折、新冠肺炎疫情衝擊 、世界經濟下行,無疑令本地困局雪上加霜。失業人數不斷攀升,青年失業率更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若要走出逆境,年輕一代需要多元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好為他們開闢一條發展的新跑道。
《香港青年就業及大灣區發展指數2020》於去年年底公佈,這是香港大學繼2018年再度參與有關調查研究。2020年調研共收集1370份有效問卷,其中香港特區問卷1009份,廣東省問卷361份;並包括香港青年的焦點小組訪談和不同業界人士的深度訪談。筆者與研究團隊的成員通過數據進行分析,藉此了解青年人(介乎15至39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就業情況,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就業的選擇,以及到大灣區發展的意願,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青年就業現況
香港青年失業率在不同行業有顯著分別,在香港問卷中,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的青年失業率高達8.5%,而金融及保險業的青年失業率僅為1%,這可能因各行業受疫情衝擊的程度不同所致。
即使在職青年同樣對未來的就業情況表示擔憂,超過四成在職者曾經歷或擔心減薪、降職、失業。逾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今後一年香港就業或經濟情況會惡化,表示樂觀者則少於一成半。筆者推斷,悲觀預期將會導致他們減少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有損內部消費,窒礙經濟復甦。近六成受訪者不滿意特區政府在改善經濟、紓緩失業方面的表現,筆者猜測這亦與青年擔憂經濟前景和工作穩定性相關。
針對振興本港經濟,受訪青年最希望政府能夠通過財政支出、刺激和鼓勵本地消費,達到穩定經濟的效果。超過七成受訪者期盼政府再向全民派發現金或消費券,鼓勵市民消費。近六成青年希望與其他國家及地區建立「旅遊氣泡」,恢復國際商貿交流及旅遊業活動;僅三成受訪者支持與內地通關。然而廣東省問卷的結果則相反,65%的受訪者認為與內地政府協調,推行兩地互認的健康碼,恢復通關最有助於振興香港經濟。兩地問卷的受訪者一致認為,資助待業的青年求學深造或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亦有利於重振經濟。
青年就業選擇
在薪酬福利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受訪者最看重工作與生活平衡,逾八成青年關心晉升機會或發展前景,不到五成受訪者關注僱主的政見理念。創科產業、高新技術、商業分析及金融科技工作最受香港青年歡迎,高達近四成受訪者認為這類工作有吸引力。此外,半數受訪者考慮在香港與內地以外的亞洲地區就業,而兩成受訪者希望前往內地發展。有意離港發展的受訪者主要關注民生因素,即「收入水平高」、「生活成本低」。
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意願
至於香港青年對前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看法,香港問卷中,2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顯然低於研究團隊在2018年發佈的《香港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數》中36%的比率。不願意的比例則從2018年的三成上升到五成。但是調研也發現,在願意前往大灣區内地城市發展的香港青年中,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比2018年更願意。在廣東省問卷中,65%的受訪者相比兩年前,更願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通過對香港青年就業選擇的調查和深度訪談,筆者認為兩地目前依然存在的薪酬水平差異,是很多香港青年不願意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因。儘管如此,香港青年還是認為大灣區內地城市有很多發展優勢,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內地生活成本低、工作機會多、薪酬增長速度快、樓價低、晉升機會多、行業選擇多,可以克服薪酬偏低的障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中最受香港青年歡迎的行業仍是創科產業、高新技術、商業分析及金融科技。
青年外闖所需助力
此外,研究亦發現受訪香港青年希望得到的政策支持,主要在於下列四大範疇。
第一,就業及創業支援。內地薪酬水平低於香港是青年卻步的重要因素,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一定期間內適度補貼兩地收入差距,使企業願意以高於內地平均標準的工資聘請香港青年,並提升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者的資助力度。
政府還應加大投入服務港人的機構和網站,為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創業、學習及生活的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務和資訊。
在香港和廣東省問卷中,分別有大約四成和六成的受訪者希望獲受資助的職業培訓。筆者建議有關機構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職業培訓學校(類似香港職業訓練局)合作,資助青年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及幫助青年找工作;並鼓勵有意在創科行業就業或創業的香港青年參加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科訓練營。
第二是住房。在適應新環境及找工作上,45%的香港問卷受訪者認為提供住房津貼或公屋單位最有促進作用。63%的廣東省問卷受訪者對此措施表示支持。筆者亦贊同特區政府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修建公屋,並打造類似「香港城」的社區,提供一定期限的住宿補助,鼓勵居於社區的青年交流就業資訊。
第三為醫療。香港問卷中,42%的受訪青年希望獲得醫療津貼,或者香港醫院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院;廣東省問卷更有69%的受訪者有此需求。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推動香港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支機構,以提供與本港同等水準的醫療服務;並推出醫療保險互聯互通機制。
第四,交通方面,43%香港問卷和70%廣東省問卷的受訪者希望獲得來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的交通津貼。當局不妨考慮推出高鐵、跨境巴士和火車的套票。
內外循環各有天地
中國「雙循環」戰略下,香港將成為重要支點和連接點,年青人應把握歷史機遇,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香港青年大致分為願意去內地和有意在本港或海外發展兩類,打算現時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或對此持開放態度的青年,可以參與經濟內循環。誠如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指出,「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而「有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卻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特區政府可在剛出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的基礎上,制訂更多便利措施,幫助香港青年邁出往外闖的第一步,並將其在本港享受的福利轉移到大灣區內地城市。 至於希望留港或前往海外發展的青年,則可參與經濟外循環,特區政府也應鼓勵支持,落實就業支援政策。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協助他們就業,有助於香港早日重振經濟,增強長遠發展的競爭力。
陶志剛 港大經管學院滙豐基金教授(環球經濟與企業策略)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一年二月十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