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ra of digital payment
特區政府於今夏推出消費券計劃,惠及整體社會,市民可選擇透過支付寶香港、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領取總值5000元消費券,令此4家儲值支付平台合共增加了逾220萬個新賬戶,而增設電子支付系統的商戶亦超過48000個。
今年發表的一份全球支付報告【註1】指出,2020年就一般零售消費付款而言,信用卡仍是香港人的首選,其中40%和45%的受訪港人,主要以信用卡進行網上購物和店內消費;內地人則普遍使用電子錢包,其中71%的內地受訪者會用作網購,48%用作店內消費。報告亦預計到2023年,電子錢包的使用率將佔零售業銷貨總值23%,並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店內付款方式;以現金結賬的比率則持續下降。
手機上的電子錢包(如PayMe)具備增值功能,可用於購物或向個人付款(P2P支付);須受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儲值支付工具發牌制度規管。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由於沒有儲值功能,則不受這方面規管。
回溯香港的「無現金」發展史,香港早年作為全球電子支付的先驅,是首個使用電子貨幣八達通的城市。1997年9月電子智能卡八達通系統面世,至今已涵蓋大部分運輸、零售等多個範疇的小額交易,平均每名港人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平均超過1500萬宗。
目前手機支付在本港仍未能如內地般普及,原因何在?第一,由於信用卡等付款方式在內地本來就不普及,於是從零開始,逐步建立起無現金社會,相繼推出支付寶、WeChat Pay等。反觀香港市民則一向習慣使用信用卡和八達通,支付業務早被兩者佔據,餘下市場空間有限,利潤亦微薄,後來者必須另闢蹊徑,例如提供P2P支付服務。
第二,基於網絡安全及個人私隱的考慮,用戶須以實名登記賬戶的手機支付,而港人多以電子支付作小額交易。所以即使領取政府消費券,亦有市民寧可購買新的租用版八達通卡,而不用手機應用程式。但事實上,金管局在2016年8月發出首批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至今共有18個持牌人。由於當局發牌制度監管嚴謹,在安全方面應能提供一定保障。
放眼世界,多國正在積極研究中央銀行數碼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簡稱CBDC),將有利於淘汰現金。
CBDC憑藉央行的信譽和法律地位為後盾,其地位不亞於實體貨幣。此外,為應付來自加密貨幣之一的穩定幣(stablecoin)的威脅,例如Facebook的Diem,央行有必要維持對金融支付系統的控制。
第三,現時本港流動支付技術的系統並不一致,不同支付系統有各自的讀卡器。由於缺乏統一交易平台,商戶須裝置不同讀卡器供顧客使用,以致窒礙流動支付服務的發展。筆者建議當局不妨向內地、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借鑑,設立電子支付統一讀卡器(UnifiedPOS)。
支付寶、WeChat Pay等流行的二維碼支付工具,讓商舖毋須安裝額外收款設備,收款成本得以降低,因而在內地迅速普及。至於本港消費市場則廣泛接納信用卡,若要進一步推廣電子支付服務,其實可以朝着手機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簡稱NFC)技術的方向發展,不過支付時仍要出示預付卡、信用卡或手機內的QR Code,所需時間較長。
但隨着NFC技術逐漸完善,預計2022年第二季開始,香港的消費者可選擇將本地銀行發行的預付卡、信用卡等綁定於NFC錶帶、手鏈、戒指各類配飾。在澳洲,曾有演唱會主辦機構與贊助銀行及Visa PayWave合作,在贈送給入場觀眾的太陽眼鏡內置NFC晶片,只須掃描眼鏡臂,就能用太陽眼鏡來購物。要普及使用NFC信用卡技術的難度不高,但商戶有賴政府政策支持。
毋庸置疑,電子支付服務對促進經濟增長不可或缺。根據評級機構穆迪在56個國家進行的研究報告【註2】,2008至2012年間,電子付款方式為全球經濟帶來共約1萬億美元的額外進賬,相當於創造190萬個就業職位。荷蘭央行研究亦發現,就零售而言,付款卡支付成本較現金低6%。巴西央行的研究更顯示,「無紙化」支付方式所節省的成本可高達經濟總額的1%。
香港若要邁向無現金社會,不論特區政府或銀行業,均須着力減輕商戶的電子支付成本,並提升款項過賬效率,以免商戶顧慮額外成本而寧取現金。為推動電子支付市場的發展,金管局先後推出香港零售支付共用二維碼規格,並提供「香港共用二維碼」流動應用程式,以便商戶統一二維碼,在店內展示或列印在賬單上,接受透過不同支付服務供應商的付款。
再者,金管局推行「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提供跨銀行、跨電子錢包的即時轉賬支付平台,港元和人民幣的交易同樣適用;截至2020年年底,已錄得688萬個登記用戶,共處理1億7千萬宗實時交易。2020年12月推出了新功能之後,市民亦可經銀行以香港身份證號碼綁定銀行賬戶,以「轉數快」收取由已有收款人身份證號碼的機構發放的款項,令收發款項更靈活快捷。
除了零售層面的電子支付,香港應積極進行有關CBDC方面的研究。在跨境貿易支付層面繼續加以試用之餘,香港亦宜加強準備CBDC在零售消費的應用,包括研究港元數碼貨幣(e-HKD),並繼續與人民銀行合作,就數碼人民幣(e-CNY)在香港的使用進行技術測試,以便利發展內地和本港居民的跨境支付服務。
作為未來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數碼貨幣及電子支付的普及,將有效地提升電子商務的發展,並為網絡經濟擴闊空間。特區政府應緊貼環球市場的潮流及把握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通過政策協助香港登上數碼經濟的新台階。
【註1】:The Global Payments Report 2021, Worldpay from FIS
【註2】:”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Payments on Economic Growth”, Moody’s Analytics, February 2016
謝國生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首席講師、新界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
何敏淙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金融學助教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五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