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o Fa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是時候正視氣候變化了
最近兩周內有好幾件事情都和氣候有關。首先是上星期五的立冬,習俗上把這一天視作冬季的開始。香港處於亞熱帶,除了寒流襲港的幾天外,一般的冬季都很暖和,去年更加像沒有冬天似的。今年的冬季剛開始,似乎也不會特別寒冷,但隨着過去幾個月的社會動盪、人際和社群關係的急速轉變,即使氣候不冷,港人或許仍不寒而慄,凍在骨子裏。
另一件事情,是美國於本月初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氣候變化是本世紀人類面對的一個重大議題,而《巴黎協議》可以說是全球所有國家共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最重要的平台。然而,作為最多經濟活動國家的總統,特朗普一直對氣候變化抱着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數年前他在競選總統期間,便表示了沒有氣候變化這回事的看法。有論者認為這是他要推翻奧巴馬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以及支持傳統石油和天然氣企業的藉口。
美國排放二氧化碳稱冠
特朗普在上台後不到半年,便宣布美國停止參與《巴黎協議》的工作。但退出《巴黎協議》,有關國家須在協議生效滿3年才能提出。對美國來說,這正是本年11月4日。而宣布退出後,需要一年時間才生效,所以美國要到明年11月才正式退出《巴黎協議》。美國退出《巴黎協議》,主要是認為協議對美國構成不公平的負擔,而且協議給予一些大的碳排放國如中國等一些不公平的優惠。
從存量來看,美國是歷史上排放如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氣體累積最多的國家。從流量來看,美國也是目前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的第二大國。美國退出《巴黎協議》,自然影響到全球減排的計劃,或許也會減少協議對其他國家減排的約束力。《巴黎協議》的主要目標,是限制全球氣溫上升,不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1.5度。但按聯合國估計,即使美國沒有退出,這個目標也難以達到。
美國退出《巴黎協議》,並不等於毋須為氣候變化付出代價。只要全球多數國家都重視這個問題,他們或會以這個問題作為國際合作的一個考慮條件。例如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加入針對溫室效應氣體的政策,或給予有這類政策的國家較為優惠的貿易條款。當然,談判的結果視乎有關國家的市場力量,但當國民極度關注減排這個問題時,政府若與沒有減排政策的國家來往時,自然會受到一定的壓力。
界外效應經濟成本龐大
至今年中,《巴黎協議》有194個簽署國,比世界貿易組織的164個成員還多。有這麼多個國家共同參與,去解決氣候變化這個問題,反映出氣候變化的界外效應和龐大的經濟成本。前者指大氣層難分你我,各個國家都是地球村的一分子,需要合作才能保護共享的環境。但問題也在這裏,既然大家都有份,權利和義務便不容易清楚界定。此外,不同國家也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能力各異。氣候變化明顯地涉及國際間利益分配的問題。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愈趨明顯和嚴重,不能不盡快應付。這些損失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包括山火、水災旱災、海水上升、冰川融化、極端風暴、生物絕種等等。若只計算簡單的經濟損失,美國在過去5年,就因天氣或氣候因素損失了5000億美元。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在上星期五(11月8日)舉辦了一個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討會, 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到2100年,全球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可以下跌7%。如果各個國家能履行本國在《巴黎協議》的義務,則下跌的幅度可減少至1%。這些數字或會因假設更改而有所變化,但仍可反映出問題的大小。
各國政府除了努力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之外,由於有些環境變化不能逆轉,政策也需要處理有關的問題,如海洋水平線上升,會導致2050年時有額外4000萬人口生活在海水漲潮時的水平線以下。如何妥善地安排這些人口的遷徙,也是對有關政府的一項挑戰。
氣候變化既然對經濟有一定的影響,那自然也可以是經濟政策考慮的因素。上星期美國聯邦儲備局三藩市分局首次就氣候變化召開了研討會,表示關注氣候變化對經濟金融的影響,甚至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中包括氣候變化的考慮。也許三藩市位於深受山火困擾的加州,所以對氣候變化這個議題的探討較為積極,但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及其他高層,並不高調地談及氣候變化。
代與代永遠互相虧欠
相比之下,其他中央銀行就較為進取。包括英倫銀行和法國銀行等8家央行,在兩年前就成立了「綠化金融體系網絡」(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現時已有40多家央行參與,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這個組織是要協助全球經濟達到《巴黎協議》的目的,及管理過程中的風險。
氣候變化帶來的金融風險,可以是颱風、旱災、山火等導致企業營運困難甚或倒閉,可以是倚靠化石燃料的企業在過渡到低碳經濟時面臨的困境,也可以是金融機構的貸款過度集中於受海水上升影響的岸邊區域等等。在經濟方面,氣候變化可以導致因為基礎建設損毀或者主要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宏觀經濟震盪,也可以影響貿易流通、供應鏈管理或預防性的貨幣需求等各種經濟活動。與人口老化一樣,氣候變化已逐漸融入21世紀的經濟生活。
以下也是一則上星期和氣候有關的新聞:意大利宣布於下一學年把氣候變化和持續發展列為必修課,是全球第一個有這個課程要求的國家。畢竟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不單涉及同一時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涉及跨代之間的利益分配,像碳排放對大氣層的污染一樣會維持多年,久久不能散去。這一代的虛耗,由下一代承擔。
說到氣候變化與年輕一代,自然想起今年才16歲的瑞典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她兩個月前在紐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的發言甚為惹人注目。她以激情(或情緒化?)的語句質問當前的世界領袖,說他們以空話偷走了她的夢想與童年,又說生物滅絕已經開始,但他們還在談論金錢及經濟持續增長的童話,期間多次喝問 「How dare you?」 關注氣候變化無可厚非,但代與代之間永遠都是互相虧欠的。
陸炎輝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榮譽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