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efining Hong Kong’s Role as a Super Connector through Headquarters Economy
在過去三年外需不足及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的影響下,許多跨國公司選擇將總部遷出香港。 根據特區政府數據,近年本港企業總部數量及相關就業人數均明顯減少【圖1】,最多的專業服務界別在10年之間有53間公司總部撤離香港【圖2】。 許多總部離開香港後選擇遷往新加坡,其中包括聯邦快遞(FedEx)等知名跨國企業。
圖1 2012–2022年香港地區總部數量及就業人數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圖2 2012和2022年香港按主要業務劃分的地區總部數量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即便如此,香港仍是亞洲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金融及銀行業總部集聚的中心。
相較於2012年,中國內地、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英國等企業在港設立的總部數量均呈現向上趨勢,其中內地公司由2012年的106家增至2022年的251家。 繼早前國際生物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決定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後,中國新能源車電池企業寧德時代亦決定在香港科技園設立國際總部,進一步強化各界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作為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的新經濟模式,總部經濟(Headquarters Economy)有利於帶動區域分工協作,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 基於環球地緣政治新格局,香港亟須重振總部經濟,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總部經濟的發展,足以發揮「集中」與「首位」的特色。 總部集聚所產生的正面界外效應,如投入共享、知識外溢等,有利於實現規模收益遞增,訊息交換的模式也愈趨專業化,並可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濟效率。 以下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規模經濟
總部經濟集中了企業價值鏈中知識含量最高的環節,香港可藉此發揮其專業化服務和便利性;降低成本之餘,亦可結合豐富的創新要素,進一步吸引外來人才、資本和訊息,提升 自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群聚效應與經濟總量。
二、分工合作
企業總部的集聚便利各企業在知識、技術和管理的合作,促進勞動力和知識的專業化分工,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香港市場發展成熟,供應鏈管理完善,加上資本充足和流動性強,驅動總部經濟可為其他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服務,營造研發創新的環境;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更可令整體經濟 提質擴容。
毋庸置疑,香港現正處於功能轉型的關鍵時期。 下文透過深入比較西雅圖和上海的成功案例,為特區政府發展總部經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提供政策建議。
汽車產業的龍頭供應商博世(Bosch)在上海成立其亞太總部,並於2022年底在浦東設立研發中心。 此一產業既需創新功能、金融功能和貿易功能,還需靠樞紐城市加以融會貫通。 上海集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大強項於一身,具備博世落戶最適合的條件。
除各類產業政策,為有潛力的公司總部提供資助、獎勵和稅收優惠之外,上海憑藉其獨特的跨境資金集中運營和結算模式,為外商的投融資提供政策支持。 此外,諾和諾德、百事食品、特斯拉均在上海經營業務。
放眼美國,亞馬遜的成功與其總部選址西雅圖關係密切。 除了航空和海運基建,該市也是國際貿易和物流樞紐,對快速發展的零售業不可或缺。 微軟、波音、Google等大型企業進駐其中,亦帶動西雅圖的經濟發展,加上新來的高科技企業和新創企業,形成了一個繁榮的科技生態系統。
隨著其位於維吉尼亞州水晶城(Crystal City)的第二總部在本年啟用,亞馬遜既能擴大市場佔有率,也透過業務多元化降低了營運風險。 水晶城接近華盛頓特區,技術人才充裕,方便亞馬遜與政府機構交流。 預計該公司可為當地創造逾2.5萬個高薪職位,不僅可帶動稅收和消費的成長,也會吸引更多科技公司、企業家流入,對當地經濟自然有所裨益。
上海、西雅圖和香港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三地都是國際都會,對人才有強烈的吸引力。 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當地的製造、科技和金融貿易產業培養了源源不絕的高質人才。
其次,三地亦是重要的金融貿易中心,開放的政策和優越的營商環境深獲各國企業和投資者青睞。 然而,在吸引總部進駐的政策一環,香港仍不如上海和西雅圖,皆因低稅率和零關稅政策正在全球貿易愈加開放的情況下漸進優勢。 香港的科技業和製造業基礎薄弱,對相關企業未夠吸引力;加上經濟去全球化和供應鏈多元化的背景,特區長期作為中間樞紐,難以幫助企業總部分散風險。
自2012至2022年,香港總部經濟格局呈現明顯變化:美國公司總部逐漸外移,內地公司總部則迅速增加【圖3】。 同期,香港資訊科技服務業和製造業總部數量漲幅分別為1%和2%,成長率相對緩慢【圖4】。
圖3
圖4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業雖然佔本地生產總值近四分之一,但就業貢獻率不足一成;特區政府於2009年明確提出推動6項優勢產業發展,但至2020年僅貢獻了全港 14%的就業。 有鑑於此,香港應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優勢,吸引跨國企業總部前來,為產業多元化開路;為此更應深化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透過區域協作提升本港 的經濟實力和區域影響力。
香港特區享有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安排,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 筆者建議,一方面利用本港固有的國際金融、運輸、貿易及航空樞紐實力,吸引相關總部進駐,向特定的產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如重點產業的獎勵計劃),同時藉助大灣區優勢 促進國內外市場互聯互通,為海外公司進駐香港以至大中華區市場提供較好的跨境投融資服務。 再者,不妨制定一些足以留住公司總部的持續性激勵措施,包括技術創新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和實體業務增資政策。
另一方面,主動調整香港總部經濟結構。 透過北部都會區建設,積極推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落地,以本地優勢為各行業的企業總部提供配套服務 ,吸引科創型企業、高端製造業等企業總部來港。 利用好香港的人才和訊息流優勢,從科技研發、服務經濟和對外開放三個向度,吸引和接合全球創新資源。
最後,有關當局更可考慮以下各項措施,從速推動總部經濟。 一、為需要的資本項目提供便利的投資安排;二、為北部都會區的策略科技產業(strategic technology industries)引進優先政策,招攬科技型和高附加價值製造業總部在港集聚;三、加強信貸 稅收支持力度,依經濟貢獻、就業貢獻等給予相應獎勵;四、致力吸引重點領域人才,提供相關出入境便利政策以及住房、家庭照顧、教育的配套設施。
鄧希煒教授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