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cline of petrodollar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遠赴克里米亞的雅爾達與邱吉爾和史太林會面,當時盟軍已勝券在握,需要商討戰後的國際秩序。他回美國時在蘇彝士運河一艘美國戰艦上,會見了沙地阿拉伯國王Ibn Saud。會議中,羅斯福拋出了在中東成立一個猶太人國家的建議,但並不被接納。不過有關促進兩國的石油貿易,則受到歡迎。這個會議,奠定了隨後70年兩國的融洽關係、及開創了中東、石油和美元成為世界政經主角的局面。隨後邱吉爾也不甘後人,主動聯絡沙地國王,爭取英國在中東的利益。
中東首次開採出石油是1908年的事,由一家英國公司在今天的伊朗發現。多年來,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都積極在中東到處發掘被稱為「黑色黃金」的石油。1938年,一家美國公司成功在沙地阿拉伯鑽探出石油,專家們亦確認沙地是全球石油蘊藏量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改寫了沙地的命運和發展道路。羅斯福與Ibn Saud的會議,保證了美國從沙地輸入石油,並以美元支付,開始了美元與石油的緊密聯繫。
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制度,使美元成為全球金融制度的重心。美元可以按固定價格與黃金兌換,是國際市場以美元作為買賣和投資的信心基礎,同時也增加了外國投資者對美債的需求。但隨後美元供應遠超過美國黃金儲備的增幅,而美國的貿易逆差導致大量美元流到海外,外國央行以美元向聯儲局兌換黃金,美國因黃金儲備流失太多無以為繼,遂在1971年8月單方面關閉了所謂黃金窗口,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美元自此與黃金脫鈎。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擔心全球對美元的需求會因此下跌,對美國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便在1973年與沙地阿拉伯訂下協議,後者無論對哪個國家出口石油,一律以美元定價,所有向沙地購買石油的,都需要以美元支付。美國則向沙地提供武器和軍事上的保護作為回報。到1975年,石油出口國組織(OPEC)都同意石油以美元定價。
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開戰,在中東的OPEC成員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禁運石油,使石油的國際價格從1973年底的每桶約3美元增加至1974年初的每桶約12美元,增加了3倍。由於石油需求的價格彈性偏低,價格上升後,需求不怎麼下跌,使出口石油的收入大幅增加。這些美元收入一下子不能通過增加進口來消化,形成所謂「油元循環」(petrodollar recycling)的議題。石油美元一詞,原意是指這些石油輸出國賺回來但不能即時用掉,因而存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美元。
石油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商品,也是全球貿易額最大的商品,因此石油輸出國有巨額的貿易順差,特別是油價上升的時候;反過來就是其他國家總的來說有貿易逆差,造成全球經常賬失衡的情況。中國曾經是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這個議題的討論焦點。有論者認為中國儲蓄率太高(savings glut)、或消費率太低,剩餘的產量自然通過出口給外國、特別是美國消費,也就是貿易順差。通過順差得到的美元轉過來又在美國投資,增加了美國的資金,甚至有意見認為這是金融海嘯的一個原因。然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順差,遠比中國的為多,只是它們貿易順差所得的石油美元,通過主權基金或一些金融中介投資在不同地方,不一定表現在本國央行的外匯儲備上。
事實上,石油美元如何使用,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若用來進口外國商品,便會增加全球的總需求,提高生產和就業。若是用來在外國投資,便增加了有關市場的資金流。此外,從哪裏進口,在哪裏投資,就起到了國際間資源分配的功能。石油美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
1974年,當時美國財政赤字達到值得憂慮的程度。總統尼克遜因水門事件面臨彈劾的危機,沒有政治條件站出來說服民眾減少政府開支,卻想到打石油美元的主意。他派遣財政部長William Simon到沙地阿拉伯訂下秘密協議,由後者無需經過公開投標來購買美國政府債券。之所以要秘密進行,一來是沙地阿拉伯不想其他中東國家知道,畢竟美國在政治上站在以色列一方,而美國又與其他西方國家有共識,不會單方面與中東國家交易。當時美國財政部有關外國政府持有美國債券數量的統計中,都模糊了沙地的數據。其後,OPEC石油出口所得的美元,大部分都投資在美國政府債券。同時,需要大量外匯來維持能源進口的發展中國家卻捉襟見肘。
石油以美元定價對美國有幾方面的好處。其一是以石油在消費和生產中的重要性,和在國際貿易中的佔比,用美元定價和支付石油,自然大大增加了美元在國際市場的使用和流通量。其二是美元既然成為全球通貨,美國可以發行貨幣來換取石油及其他外國商品。目前聯儲局印發一張100美元面值的鈔票,成本只需17美仙,何樂而不為?外國持有美元現金並沒有利率回報,但可以用來買如美國國債等資產,也就是資金流回美國,方便美國融資。當然,這是美國欠外國的債務,遲早需要償還,但只要外國願意繼續持有美債,仍未到還債之時。其三是石油美元大大提高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增加了美國的政治能量,如以凍結某個國家的美元資產作為經濟制裁的手段,這情況到今天已屢見不鮮了。
美國對其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以及有關的美元地位極為重視。1973年阿拉伯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時,美國總統尼克遜曾嚴肅考慮採取軍事行動,奪取中東的油田。還好,經過連串的協商後,石油禁運在1974年3月便已結束。1980年,態度比較溫和的美國總統卡特也在演講中警告,會以武力針對任何要控制波斯灣地區的國家。這是衝着當時的蘇聯而說的,因為蘇聯在該年入侵阿富汗,美國認為其可能通過阿富汗進一步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
全球的石油以美元定價後,美國卻在整個七十年代出現高通脹,美元的購買力下降,減少了石油輸出國的實際收益。一些石油輸出國,特別是與西方國家政治路線不同的,嘗試放棄美元定價,但都遭受美國的報復。2000年9月,薩達姆侯賽因宣布以歐羅取代美元作為伊拉克出口石油的貨幣。2003年美國總統布殊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為理由,入侵伊拉克並推翻了侯賽因的政權。2011年,利比亞的卡達菲在有北約干預的內戰中被殺,他生前的一個計劃,是推出一種基於黃金的貨幣,作為非洲石油貿易之用,取代石油美元。據當時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電郵中指出,卡達菲政府已持有143噸黃金及相同數量的白銀。雖然消滅侯賽因和卡達菲並非全因他們要廢除石油的美元定價,但畢竟也是原因之一。
石油美元經歷了約50年的光景,大概已到了逐漸淡出的時候。最近幾年全球政局迅速轉變,特別是俄烏戰爭之後,以非美元作石油貿易已逐漸司空見慣。歐羅、盧布、人民幣都是現有的選擇,但目前佔石油貿易的比例仍不及美元。此外,美國在發展頁岩油和頁岩氣後,對中東的石油需求大幅減少,與沙地阿拉伯的關係也惡化了。同時,要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新能源將逐漸取代舊能源。石油美元的影響力已不復再,全球經濟金融將呈現新的面貌。
陸炎輝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榮譽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二年九月七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