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经管学院举办首场中国经济名家讲座系列 以学术分析提供崭新视角

港大经管学院于4月1日举办首场名家讲座系列,邀请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马建堂博士担任主讲嘉宾,以及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博士及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毛振华教授担任专题演讲嘉宾,对中国经济当前最迫切的挑战提出独到见解。讲座于香港大学创立方举行,吸引百多位商界领袖、杰出学者、校友和学生出席。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香港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于2022年成立,今天首次举办活动,隆重推出名家讲座系列的首讲,邀请到马建堂博士、陈东升博士及毛振华教授三位重量级嘉宾为我们打响头炮。今天我们亦欣然发表首份《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23》报告,当中辑录了七篇文章,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就业、环境保护、投资及企业家信心等关键议题。基于众位教授对中国经济的透彻了解,加上严谨的学术分析,这份报告针对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透过香港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这个平台,我们未来将推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报告、论坛及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持续推动对中国经济深入持久的研究,推动港大经管学院成为研究中国经济的世界级学术重地。」

马建堂博士在主题演讲时表示:「2022年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实施科学、精准的宏观政策与纾困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灵活稳健、就业政策更加有力,克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超预期冲击和困难,基本完成主要经济目标,我国经济展现了坚强韧性。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基础,我们要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一定能够继续回升向好,实现经济整体好转的目标。要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今年“两会”的具体安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取得新成就。」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博士分享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家精神的思考与认识。陈东升博士表示:「高效的行政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成功的三大法宝,形成了国有经济板块、外向型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板块、互联网与科技板块、基础设施与虚拟经济板块,以及「双碳+科技」的生态经济和「健康+消费」的民生经济的六大板块和脉络。中国企业家是中国现代化探索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家要健康、高质量发展,从过去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多元化、资源型、高杠杆向专注专业、专注主业,以效率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头部企业转型。 」

毛振华教授的演讲聚焦中国经济增长平台下移及其资产负债表收缩压力。他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呈疫后修复态势,但中长期来看下行压力仍存;同时,疫情冲击、微观主体预期偏弱下资产负债表收缩压力显现,需要警惕出现居民、企业和政府资产负债表衰退共振的情形发生。对此他建议,政策仍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以持续的制度变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将科技“补短板”、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等有机结合,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他同时表示,宏观调控应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可以以一定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平稳增长,为风险缓释赢得时间和空间。

讲座当天亦邀请了四位知名讲者进行专题讨论,包括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讲座教授、郑裕彤基金金融学教授、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教授,以及两位专题演讲嘉宾陈东升博士毛振华教授。专题讨论环节由蔡洪滨教授主持,一众讲者与与会者分享其真知灼见。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23》的重点分析请见附件。在此浏览报告全文。

 

图片

图1:(左起)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讲座教授、郑裕彤基金金融学教授、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
陈志武教授;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
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马建堂博士;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博士;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毛振华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

图2: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致欢迎辞。

图3: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马建堂博士进行主题演讲。

图4: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博士进行专题演讲。

图5: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毛振华教授进行专题演讲。

图6:(左起)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讲座教授、郑裕彤基金金融学教授、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教授;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博士;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毛振华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进行专题讨论。

图7:讲座于香港大学创立方举行,吸引百多位商界领袖、杰出学者、校友和学生出席。

按此下载高清图片。

 

附件

中国经济改善可期,仍需关注资产负债表演化—中国宏观经济2022年回顾与2023年展望

  • 综合来看,考虑到疫情免疫高峰的时间、经济修复节奏以及基数效应的影响,2023年经济可能呈「N」字形修复,一季度的宏观增速可能相对较低,二季度将为增速高点。全年增速或为3%左右,较之2022年修复预期明显加强。
  • 假设科技和制度没有变化,潜在增速一般呈现不断下行的趋势:从资本要素看,资本投入呈现边际回报递减,主要经济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总体下行;从劳动要素看,主要经济体皆呈现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及劳动参与率下行,并且出现劳动生产率增速下滑。从实际数据来看,利用滤波方法简单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GDP潜在平均增速或为8%左右,2025年GDP潜在增速或下行至4.4%,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线或也将从疫情前的5.5%左右下行至4%。
  • 中国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人群差别、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还需要在「蛋糕」较快增大中解决。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原则,避免社会运行过度政治化。在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将GDP 增长目标作为政府部门的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提升政府部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针对疫情冲击微观主体受损严重的实际情况,宏观政策应注重「与民休息」,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支援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夯实经济行稳致远的微观基础,释放经济增长潜能。

2023年中国金融体系回顾与展望

  • 2023年,疫情后的J曲线效应有望相对平缓,信贷增长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疫情政策调整后对供给端的冲击,以及中期预期缓慢修复等疤痕效应。更中长期看,地产大周期见顶将带来金融扩张模式和城市化路径、以及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调整,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观察中国金融波动的重要线索之一。
  • 2020年起,中国出口增速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占比中枢从 14% 抬升至 16%,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即便是 2022 年在出口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形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1%。目前,基于对2023年全球经济的谨慎展望,市场预计 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下滑至 -2% 左右,并对经济形成负向贡献。对金融层面的直接影响来自于美联储加息和出口下挫带来新兴市场流动性的被动紧缩,而出口下挫的影响路径会更多表现为实体信贷需求和流动性循环放缓,这将为 2023 年的金融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 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净值化、政策激励共同驱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转型增长,人口老龄化加速驱动养老金融体系突破发展。银行理财收益率代表着财富管理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其破净和波动加大,使得中国整体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险偏好更为市场化。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出生率的持续走低,养老金融体系的建设日益紧迫。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加快进程,个人养老金个人所得税优惠落地。上述因素预计在2023年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驱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长期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经验教训与未来挑战

  • 1990-2007 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而不是投资率的提高。中国未来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TFP的增长。如果TFP没有增长,即使政府将固定资本投资率每年提高5%,中国在2023-2035年期间的GDP年均增长率也将低于3%。但是,如果TFP年均增长2%,即使投资率下降,2023年至2035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仍将接近5%。如果TFP年增长率达到3%,且投资率保持不变,那么,2023年至2035年期间,中国GDP增长就不会放缓,保持每年6.77%左右的增长。
  • 2007年之前,中国TFP年均增幅超过4%,原因是改革和权力下放,引发了很多自下而上的政策和制度变化。 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更多地强调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这种做法可能实现了一些短期目标,如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增长复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扩张,但付出的是经济效率下滑的巨大代价。没有了自下而上的政策改革,中国的TFP增长表现不佳,年均增长率仅为1%,远低于2007年之前的4%。
  • 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告诉记者,中国应该重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浙两省的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希望标志着由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法回归到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政策变革的潜在变化。自下而上的政策变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有效,成功地推动了令人瞩目的TFP增长,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中国青年就业:现实、成因及政策建议

  •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青年(16-24岁)失业率急剧上升。即使经济恢复正常,失业率上升也可能对青年劳动者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导致失业率上升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问题、劳动者长期生产力(企业越来越多地在日常工作中采用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职位空缺减少、老员工延迟退休及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
  • 最低失业率是经济繁荣、稳步增长的指标。考虑到中国近期青年失业率的规模及其潜在的长期后果,我们需要政策来帮助青年劳动者就业。我们的政策建议是对企业雇佣和培训青年劳动者进行补贴。此外,补贴应对资金更紧张、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企业倾斜。
  •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一旦企业获得补贴,他们可能会只临时雇用这些劳动者(例如实习),会忽视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劳动者实习结束就解除雇佣关系。为了减轻招聘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中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向企业提供招聘工资贷款,而不是直接采用工资补贴。至于培训的道德风险,其中一种解决办法是如果劳动者能够从企业获得长期工作岗位,就向企业发放奖励。

环境、气候变化与双碳政策

  • 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未来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加深市场化程度,完善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机制。具体而言,首先,预计全国碳市场在未来会持续扩容,水泥制造、炼钢和平板玻璃制造等行业可能被会率先纳入碳市场交易,届时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将涵盖全国超过70%的碳排放量。其次,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将参考区域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建设的经验,预计全国碳市场会增加更多碳金融产品种类。
  • 2023年将推出《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与监管体系。另外,停发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补贴预计能推动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同时保持工业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未来,中国应完善碳价形成机制,双碳政策要更多聚焦生产端、尽量不要限制消费端,提高环境保护治理能力以增加公众参与及关注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转嫁与社会公平问题,以及于全球碳中和经济中担任更积极的角色。

以史为鉴:新冠与疫后中国的投资与增长

  • 新冠冲击导致中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20年初从124左右骤降到91,此后由于中国在2020-2021年成功控制疫情,企业家信心也随之上升,一直到 2021年下半年疫情出现反复又开始下降。鉴于新冠期间,地方政府政策的多变性对投资者信心影响巨大,因此如何稳定企业家对中央和地方政策稳定性的预期,以及提振投资者信心,尤其是中小企业投资者信心,成为重中之重。
  • 同时,新冠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远大于2008金融危机带来的打击,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21年的120左右暴跌至低于90,2022年底仍小幅回升到略高于90的水平。消费者方面,政策应提振需求,提高经济增长与投资意愿。在贸易战和逆全球化导致出口增长受限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在短期,可以考虑发放消费券、短期消费贷款、教育贷款等政策。而在中长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趁机进一步推进医疗养老改革,提振消费信心。
  • 企业方面,建议降低投资摩擦和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让信贷真正地、直接地到达企业手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金融约束,以刺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中长期政策方面,应注重和鼓励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以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这也有利于提高经济的韧性以应对未来潜在的经济冲击,支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家信心和疫情后的经济重启

  • 根据2022年的调查和2023年的回访,2023年进行各类投资的企业比例均有所上升,表明他们在疫情后信心增强。在问卷中,担忧西方制裁的企业家比例由100%降至70%,担心生态环境恶化的比例由80%降至36%,担心就业困难、经济低迷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 然而,担心物价大幅上涨的企业比例由13%升至43%,担心战争的比例也由3%升至43%,担心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比例也出现了小幅上升。这显示出,疫情后企业家的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对未来大环境持续低迷的担忧减弱,但更担心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冲击。
  • 为了增强企业家和私营部门对促进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建议深化改革和逐渐扩大的经济自由;采取对外友好的姿态给中西方的紧张关系降温,改善企业家对制裁的风险评估;以及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认知,例如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在政策制定时多听取企业家的建议及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Other Event's Album
2024 | 教与学
Faculty Teaching Award Scheme 2023-24
Delivering quality education to nurture future leader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aculty’s mission. Every year, the Faculty recognises teacher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the Faculty Teaching Award Sc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