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港英政府財政司郭伯偉所倡議的不干預政策(non-interventionism),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一直被奉為香港經濟政策的核心價值,至今已逾半個世紀。他任內曾反對為莘莘學子提供免費教育,更反對政府對經濟作詳細統計及研究,以免政府基於數據而對經濟作出干預!這種今天看來顯得極端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方針,卻因七十年代香港經濟的蓬勃發展,廣被視為最適用於香港這個開放型小經濟體。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开放高地,在当前国际环境危机四伏下,香港不但无法独善其身,而且早就「腹背受敌」。全国人大会议早前正式通过迈向现代化蓝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十四五规划》),当中确定了「双循环」战略,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挑战。于内地而言,双循环战略已毫无疑问成为中长期主轴;但对香港来说,双循环却依然是个问号。
Hong Kong’s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announced in 2016, commits over $12.9 billion to a data center,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er, applied research, platforms for medical technology and other ambitious projects. However, policy gaps remain to be filled, reports Oswald Chan from Hong Kong.
「再工业化」是政府创科政策重点之一,去年当局拨款20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工业界设立智能生产线。疫情冲击饮食业,有餐厅食品生产商利用智能生产,疫下转型制作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包装预制食品。有学者指,本港推动「再工业化」,可促进多元化就业,创造就业上流的机会;而且有助化解本港产业结构单一问题,为发展创科提供生产及测试环节。
Market failures related to global finance and Covid-19 should have made policymakers realise that to function well, free markets require sound rules. Hong Kong needs to consider how it can achieve a better state-market balance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rather than cling to outmoded ideas of the free market.
特区政府总爱参考国际经验,推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方针,却忽略香港实际情况,执行起来更是杂乱无章,例如2016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再工业化」,便是典型的失败例子。香港工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移,如今只剩下食品、饮品、烟草、电子设备及化学制品等少量轻工制造业活动,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占全港比例也分别减少至1%和2%;然而,当局一方面高呼「再工业化」,另一方面却从没全面检视传统工业的升级困难和发展困局,根本无法透过通盘而精准的产业政策协助他们激活甚至新增产能,结果令「香港制造」买少见少。
Decimated by the triple whammy of lingering trade frictions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a deglobalization trend, Hong Kong’s economy shrank a record 6.1 percent in 2020.
在RCEP之下,香港会有哪些机会以及如何加入,是未来几年最大的课题。香港大学与中文大学多个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深入RCEP的不同层面。
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部副總監鄧希煒,今日出席《香港01》2020 經濟高峰論壇時表示,香港四大支柱之中,只有金融持續上升,但金融業只能為香港提供10%的就業機會,且無法推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如初創及再工業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