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对香港经济的信心
香港资本市场近来风雨飘摇,恒生指数一度跌破15000点的回归前水平。长期坚挺的楼市今年以来也开始下行,表现渐呈疲软。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外贸和经济增长乏力;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也似乎失却优势,人才外流有恶化之象。新加坡和香港此消彼长,更引起对香港的普遍担忧。总之,对特区经济的悲观情绪正不断蔓延。
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确实严峻,但香港经济是否就此沉沦下去?前景变得暗淡无光?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本文用意不在预测股市、楼市何时利空出尽、触底反弹,也并非无视经济低迷的困局。观乎目前的至暗时刻,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易受忽略,但事实上,香港的核心优势依然坚固,在新时代更显巨大发展潜力。
香港特区的核心优势为何?一言以蔽之,在于其独特的制度。「一国两制」之下,「一国」的基础筑牢后,就需要充分发挥「两制」的特色。法治、自由市场、国际化是香港稳健制度的三个支柱。只要致力坚守,不断予以完善和巩固,就能保障经济增长。过去几年,尽管本港经历了不少风雨,港大经管学院依然每年在全球招聘15至20位优秀学者,而吸引他们前来发展的就是这三个政策支柱;加上超低税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香港确实是亚洲其他地方难以媲美的宜居城市。
以下勾勒本港经济发展潜力的几个范畴。
首先,融入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为香港提供无穷商机。香港一直满足于担任外贸和金融的中介角色,对于内地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趋势缺乏深刻理解,可幸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专业和商界人士对于了解内地情况的兴趣正逐步提高。香港大学北京中心成立一年半以来的活动中,踊跃参与活动的港大校友和香港商界人士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内地对香港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亦即从2019年之后的负面印象转为正面积极;举个例子,近两年内地学生井喷式报考港大及特区其他高等学府,今年还会大幅增加。
虽然中国经济同样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透过重大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向持续增长,但整体经济规模庞大,双循环发展战略中有很多领域可让香港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明显的是大湾区发展,一方面香港具备独特优势,可以多作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特区自身发展,提供一连串战略机遇。刚刚成立的港大经管学院深圳校区,内设创业及创新孵化中心,众多初创企业者热烈申请加入,他们大多是到大湾区创业的香港学生和毕业生。得享香港赋予的国际化视野和资源之余,又有当地的技术力量和市场资讯,配合良好的创业土壤,假以时日,这些兼具港深两地优势的初创幼苗,完全有机会成长为企业界的参天大树。
其次,大变局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对香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美大国博弈之中,本港难免深受冲击,前路荆棘满途。然而危中有机,无论从政治或经济角度看来,都应该得出这个判断:香港别树一帜的地位,未来将成为中国联通世界更为重要的视窗,为国家的外循环发挥关键作用。香港自身的国际化,也正在从被动变为主动。昔日香港总是利用自身国际化环境,以招徕海外资本和人才,不过时移世易,守成的做法无法维持其国际化地位和形象。
特区政府最近一轮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为恢复与增强国际联系创造了必要条件,市民大众都希望能尽快落实彻底开放的安排。官员最近也纷纷走出去,积极向各国推广香港、寻求拓展机会,这种「主动国际化」的作为很有必要,也值得赞赏。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本月初刚在港圆满举行,超过200名世界金融领袖克服阻力出席,充分展现了香港的国际吸引力。
与此同时,各界和民间也应积极主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本港国际化增添活力。港大经管学院今年暑假组成代表团,前赴越南胡志明市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市进行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并参加香港大学设于两地的中心的相关活动。当地业界同仁表示,疫情爆发之后,这是他们迎来的第一个香港代表团,冀望能尽快恢复与香港的交流协作。由此足见特区的「主动国际化」策略大有可为。
最后,香港内在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值得期待。在上月宣读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李家超除了在民生和管治能力提升等主要环节,提出不少有新意的针对性举措,在人才政策和以创科为经济引擎的北部都会区发展上,更有一些大胆政策突破和设想。「南金融、北创科」的愿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扩展,也令人对香港的前景充满憧憬。
在港大经管学院9月发表的《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2》中,王于渐教授提出香港足以成为1000万人口的大都会,广泛吸引全球多元化人才,以利于经济转型和升级。当然,相关政策的实施尚需时日,实现上述愿景的过程也必会遇上各种挑战,但寻求变革和突破已经逐渐成为特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力量已经在积聚,变化一定会发生。有为又有限的政府,高效而包容的市场,两者在香港结合,必将驱动未来经济走向长期繁荣。
在局势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坚韧和适变,而这正是狮子山精神的精髓。历史上每一次香港陷于危机,最终看好香港的都被证明是正确的,笔者寄望也相信这一次奇迹会如常再次出现。
蔡洪滨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九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