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伪信息的真面目
今时今日,虚假信息无孔不入,足以威胁全球经济。据世界经济论坛估计,2019年有关经济损失就高达780亿美元;今年1月,该组织更把虚假信息定为2024年全球最大风险,短期威胁尤甚于气候变化。
去年调研机构Statista就46个国家及地区的成年人对当地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如【图】所示,英美分别为33%及32%;至于亚洲地区,泰国51%、新加坡45%、香港39%,台湾只得28%。
除了传媒,受不实信息影响的行业亦包括电子商务、健康食品、卫生和药物,以及金融。本文旨在探讨虚假信息对社会、经济形成的影响、其传播的驱动因素,以及可行的应对策略。
2023年,路透新闻学研究所公布数码新闻报告,结果显示在46个国家及地区(包括香港)的调查当中,超过半数(达56%)受访者忧虑难以辨别互联网上新闻真假,比例较前一年增加2个百分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64%的美国人认为,假新闻在时事方面产生极度混淆视听的影响。根据发表在《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期刊》的论文,2020年1月至3月期间,围绕新冠肺炎的错误信息导致全球多人死亡,以及数千人入院;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称之为「虚假信息流行病」(disinfodemic)【注】,不但有碍公共卫生工作,也令疫情变本加厉。
信任是商业交易和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实信息会侵蚀企业、机构、个人之间的互信,窒碍经济活动。在政府层面,虚假信息会误导个人判断和组织决策方向,导致决策失误,资源分配不当。这种错配足以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层面产生巨大的经济成本。
由于虚假讯息的复杂性及其所产生的强大心理作用,受众不论性别、年龄、种族,都有受误导和愚弄之虞;加上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即使教育程度较高者也会因偏见而误判,例如基于倾向接受符合其意识形态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之间助长虚假讯息散播,甚至自身误堕圈套。
高学历有时或会让人过度自信,在评估所接收信息时警觉性不足,对于来自看似信誉良好或其专业源头的讯息尤其如此。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的范畴,虚假信息常用上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复杂语言,骤眼看来令人容易入信。
事实上,人乃群体动物,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免受虚假信息蒙蔽。在今日社会大行其道的社交媒体和个人化新闻媒体,更容易产生回音室(echo chamber)效应,以致人云亦云,强化了先入为主之见。
虚假信息在资本市场泛滥成灾古已有之,例如1720年英国发生「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当中不可能兑现的承诺铺天盖地,市场投机导致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当地国会于同年通过《泡沫法》,以遏制市场泡沫化的歪风。
此类事件近年更愈演愈烈,并牵连数码平台,包括2013年的「推文崩盘」(tweet crash)。事件始自美联社因其Twitter(现改称为X)账户被黑客入侵而发布了关于白宫爆炸的虚假报道,以致美国股市一度大幅滑落。2023年,《市场调研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的一篇研究文章就发现,有关公司产品的虚假信息足以导致公司价值剧降,因而影响其股价和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简化信息流程的技术与时俱进,诈骗者得以乘虚而入,透过诱导市场交易制造市场波动,又或损害目标实体企业的声誉,以便从中获利。结果一众市场参与者蒙受损失,金融市场的运作备受冲击,全球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也须面对莫大挑战。
观乎现代信息生态系统之中,社交媒体已成为讯息疯传的温床;在相关投资者未及采取纠正措施或核查事实之前,虚假信息往往已人所共知。再者,服务金融市场的自动交易系统(尤其是高频交易系统),更能在短短几毫秒之间,因应新闻和社交媒体帖文,远在交易者未能验证讯息的准确性之前,就已经执行了可能影响市场价格的交易。
舞弊行为可危及金融市场的不同层面,短期能引发波动,交易量和价格异常飙升;长期或对市场诚信构成损害。无论个人或机构投资者,都可能基于不实信息而作出仓卒决定,导致市场定价效率下降。虚假宣传活动可藉操纵市场价格获利,亦即「唱高散货」(pump and dump),先以利好消息推高股票价格,然后抛售被高估的股票,再传播不实的负面消息,以便在低价位回购股票。假以时日,市场诚信难免受到质疑,投资者裹足不前,大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
金融市场中的虚假信息,也给监管机构和科技公司带来重大挑战。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监管机构,虽已采取措施防止和惩罚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却碍于互联网无远弗届,而虚假讯息可在瞬间疯传,令执法难上加难。
科技公司处于反击欺诈的最前线,措施涵盖部署人工智能来检测不实信息,以及与事实核查机构紧密合作,但其中涉及虚假信息策略的复杂性,以及维护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这对科技公司造成一定障碍。
虚假信息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构成巨大风险──既能煽动快速的市场波动,亦会蚕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必须采取警惕和协调的方法,以查核真实性。虽然监管机构和科技公司发挥关键作用,但个人投资者亦须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力求分清所接收信息的真伪。
随着金融市场与技术日新月异,抵御虚假信息的策略亟须与时并进;具体措施大致可分以下4方面:
一、加强媒体素养:个人须慎思明辨,以提高对伪造信息的抵御能力;作出明智的决定,有助减少假讯息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查证核实资料:事实核查机构在揭穿骗局和提高信息准确性一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建立一个较为可靠的信息生态系统。
三、深化平台责任:针对减少不实信息传播背后的经济诱因,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公司应实施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政策、先进的算法和用户举报机制,以严防假讯息的传播。
四、国际合作与监管:凭借各国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公司之间的通力合作,可以促进制定打击虚假讯息的综合战略。提升透明度、问责制和数据私隐的监管框架,应能进一步遏止不实讯息的传播。
虚假信息不但有损个人和整体社会利益,对市场受信任程度和资源分配,以至产业和经济决策都大有威胁。话虽如此,通过了解其传播背后的驱动因素,配合针对性策略,当能减轻相关的经济损失。只有透过借助跨越国界的共同努力,方能创造一个更具弹性和可信度高的信息生态系统,从而令全球经济稳步向前。
【注】:Disinfodemic: deciphering COVID-19 disinformation, UNESCO
谢国生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黄影红女士
港大经管学院荣誉副研究员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