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自从国安法通过以来,香港特区进入了一国两制2.0阶段,香港人有需要进一步认识国情,现在中国实施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本溯源,究竟社会主义如何来到中国?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一个狂热青年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引起一连串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参战国分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实为事后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当时在中国则称为「欧战」)。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和保加利亚,而协约国则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以及日本、中国。
日本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分别打败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国之后,对中国和西太平洋仍虎视眈眈。欧战爆发之后,日本以曾签订英日同盟条约为由参加协约国阵营,并于1914年8月27日向德国宣战,向山东青岛(即德国在亚洲最大的军港)发动战争。同年11月7日,德军投降,日本占领胶州湾。
中国的北洋政府随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从青岛撤军的要求,不仅不得要领,反遭日本驻华公使于1915年1月18日,向总统袁世凯提出了所谓《二十一条》,要求中国进一步赋予日本在华的影响力,削弱中国的主权。北洋政府最后签署的是《二十一条》轻量版的《中日民四条约》。事件曝光以后,举国哗然,抗议不断。
北洋政府和日本秘密谈判过程中,事情逐渐透露出来,有说是北洋政府有意为之,希望列强能够干预,使得日本不能得逞。这甚有可能,因为事实上有例在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须将辽东割让给日本,但在德、法、俄三国干预之下,日本把辽东交还中国,亦即「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北洋政府于1917年4月15日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士兵虽然没有实际参战,只是提供后勤补给,亦得以战胜国身份,参与1919年在凡尔赛宫举行的巴黎和会。可惜事与愿违,和会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却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交了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上街抗议,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大举逮捕涉事大学生,随即演变成全国抗议运动,展开有名的「五四运动」。 (在美国的调停下,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七个国家在1922年美国华盛顿开会达成协议,将青岛归还中国,不过这已是后话。)
五四运动爆发前几年,中国思想界已出现反儒家的思潮,例如反对妇女缠足,提倡男女平等,以至划时代的白话文运动,当时又以《新青年》杂志为文化运动的核心。该杂志既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四支健笔,而鲁迅的短篇小说影响力也很大。毛泽东几年后回忆五四运动,亦称陈独秀为「思想界的大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俄罗斯罗曼诺夫帝国是西方列强中的一个后进国家,到了1917年初,由于连年战争,疲惫不堪,士兵厌战,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帝制瓦解,但是新成立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尼古拉二世的战役,民怨持续发酵,终于爆发另一场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俄国十月革命。领导革命的是列宁和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是俄语多数派的意思,实际上是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的一次党大会中分裂出来,以列宁为首的那一派。)
李大钊受十月革命鼓舞,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大力歌颂。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被捕入狱,李大钊既奔走营救,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又组织成立马克思学术研究会,系统地介绍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笔者重读这些文章,觉得并非有特别深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得以受到当时知识界和年轻人关注,我觉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十月革命后在俄国成立的政权,不但声称代表劳苦大众,还有自己一套的民族政策,通过《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罗斯境内各个民族地位平等,可以民族自决,包括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这对于备受列强压迫的中国,特别有吸引力。
其后俄罗斯与其他几个爆发了革命的邻近政权,在1922年组成苏联,以宪法规定加盟共和国有权独立出去,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既属苏联的一部分,却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其会员资格一直维持至今,这都说明当时的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和苏联对民族,主权,国家等等范畴的特殊观点。
和中国相关的事件则牵涉中国东方铁路(不同时期有不同名字)。 1896年(光绪22年),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国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从西伯利亚通过中国东三省建设一条铁路到海参崴,铁路原本由两国政府合办,但清廷积弱,实际上由俄国管理,于是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规模远比普通租界大得多,而不受中国管辖的国中之国。
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革命政权,不仅没有宣布继承沙俄的权利,反而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俄国在华的特权,包括无条件将中东铁路交还中国。这种做法都使得中国有识之士刮目相看。
第二,同样重要的原因,是革命后成立的俄国和后来成立的苏联,能够为提供强大的财政、物资,以至军事上的帮助,以便中国寻求统一和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在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翌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会面,发表联合声明,开始联俄容共政策,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这一切都是为北伐和统一中国作准备。
孙中山在1925年初逝世前,其总理遗嘱就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就是这样来到中国的,「平等待我」就是关键所在。至于布尔什维克党支持民族平等的政策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真心相信的原则立场,又是否陈义过高,不切实际?那就是另一个课题了。
赵耀华 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