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香港总部经济策略
在亚洲,上海和新加坡的总部经济发展尤为出色。 上海利用其在制造业、科技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吸引如美国特斯拉(Tesla)、德国博世(Bosch)、日本三井住友银行(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国际 业界龙头在当地建立总部。 新加坡则积极实行人才新政和创新,以驱动发展。
香港拥有稳健的法治和营商环境,背靠14亿人口的内地市场,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门户,理应占跨国企业总部进驻之利;但根据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截至2023年 ,香港拥有企业总部1336家,只及新加坡约4200家的三成。
本文将聚焦上海和新加坡在总部经济一环的先进经验及相关政策,为香港循此一方向的发展探索出路。
位于上海东南部的临港新片区,拥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通过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策略性产业,如积体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并对研发、 制造、税项、人才给予多维度政策组合扶持,特斯拉和中芯国际等多个龙头企业形成的集聚效应,吸引了200多家产业链配套企业进驻。
举例来说,上海市政府与特斯拉在2018年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以每方米1125元(人民币.下同)的价格向特斯拉提供临港片区1297亩土地。 此外,上海相关部门按照服务重大项目的一贯做法,为特斯拉制定服务清单,从签订投资协议到土地摘牌,特斯拉项目得以加快落地,前后仅需3个月。 临港新片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包括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特斯拉就是首批享受此项优惠的企业之一。
此外,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的资金来自中国本土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及地方债务,毋须变卖股票筹资。 同年年底,特斯拉以工厂和土地为抵押,低息获得高达90亿元的银行贷款。 特斯拉亦利用一笔22.5亿元的无担保周转金贷款于建造工厂,以及动用部分贷款以支付3.5亿元负债。
重点产业链和研发机构集聚,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创新生态系统。 临港新片区集聚了宝马、大众、上汽等知名汽车品牌,以及宁德时代、长盈精密和均胜电子等供应商。 研究机构、科技公司和新创企业组成创新生态系统,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也极大降低了特斯拉的创新成本和贸易运输成本。 新片区还拥有大量具汽车行业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特斯拉提供了全产业链的人才储备。
特斯拉超级工厂对上海的汽车产业和整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2023年,该厂累计交付量达到94.7万辆,占该品牌全球产能逾50%,协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临港新片区 经济规模最大的产业,汽车产业产值从2019年的314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413亿元。 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推动供应链伙伴的升级转型,创造了大量高收入及技术职位,并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
2019年,TikTok为扩展全球业务,选址新加坡作为总部,其背后原因也值得香港借鉴。
新加坡政府为致力打造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近年推出多种税务优惠,企业所得税介乎0%至17%之间。 总部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可享免税、5%或10%的优惠税率;公司的研发费用、知识产权收入等可享高达100%的税务抵扣。 此外,新加坡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进一步降低设立TikTok亚洲总部的成本。 除了TikTok外,Zoom、Sea Group及SHEIN也纷纷在该国设立地区总部。
大量的科研投入和高端技能人才库,为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底,新加坡政府宣布在下个5年推动「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每年把本地生产总值的1%投入科研创新,总计250亿新加坡元(约1456亿港元),并为各类 企业的科技创新道路提供针对性支持。
新加坡的大学也在源源不绝地培养科技人才,专注于科学、科技、工程、数学(STEM)等学科。 当地政府通过就业准证制度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另外,新加坡优越的住房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公积金制度,均为人才的吸引和保留提供了极大便利。
香港和新加坡同样拥有世界见称的高效政府、优质的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但在数码基础设施上,香港须急起直追。 2023年,新加坡推出数码互联互通发展蓝图,全面规划整个数码基础设施,涵盖软硬基础设施,为TikTok等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诱因。 此外,为推动数码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人工智能专利优先计划,大大缩短了专利获批的时间,如阿里巴巴仅用3个月便获批了此前至少需两年时间审核的人工智能专利 。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逐步调整,香港要成功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 借鉴上海和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经验,香港可以考虑推行如下6项政策措施:
1、对总部经济进行长期规划:参考内地的5年规划和新加坡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围绕香港未来的发展重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对基础科学研发、知识转化、 产权保护等活动进行投资分配。 以本地紧缺的专业职位给予签证和居留权审批优惠,针对性引进全球多元化、多种族人才 。
2、发展全方位创新政策体系与服务机制:在全球最低税率方案(一般称为「BEPS 2.0」)下,传统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已经很难打动优势企业来港设立总部。 香港要为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企业提供针对性配套服务,从项目签约到土地供应,为整个流程制定专项服务方案。 不妨设立专门的对接部门,以建立稳定有效的沟通服务机制;针对优势企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予以优先配置。
3、发挥香港金融服务业优势,提供针对性和多样性的融资及财政补贴:以产业急需程度和价值链位置进行差异化调整,确保政策效果最大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通过北部都会区建设,加强香港高端制造业基础:在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对接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端制造业,完善北部产业园区建设,包括交通网络和数码基础设施等,吸引高端制造 业的上游及下游产业进驻。
再者,必须注重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分工合作,尤其是借力深圳及东莞的高端制造业经验,发挥本港的人才、资金及制度优势,吸引内地和海外的跨国企业总部落户,分散研发及 制造功能,并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集聚。
5、在北部都会区设立世界及本港一流大学的分校:凭借香港的高等教育强势,培训新一代总部经济人才,并吸引海外年轻人才前来,为高端研发型产业打好基础;还有营造产 学研互动,带动科研商品化及知识转移,加强香港应用科学研究基础。
6、加强香港航空业发展:打造成亚洲航空枢纽,投资基建之余,还须扩大在机场不同部门和程序中数码科技的应用,包括过关程序;同时应积极与其他政府签署双边航运协议,在 客货运两方面增强与各国,特别是东盟及中东等策略伙伴的联通性。
发展总部经济,既可带来新产业和高增值经济活动,亦可吸引多元人才及投资。 此举有助于香港推动经济转型,并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竞争力。
邓希炜教授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