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全球策略及政策实践
生物多样性风险(biodiversity risk)和气候风险(climate risk)都是环境问题,但两者关注的领域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统的丰富程度;是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性和抵御外来干扰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风险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可能性,可能源于生态破坏、气候变迁、污染、过度开发和入侵物种等。此类风险足以严重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如粮食安全、水资源和药物研发。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以降低生物多样性风险,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
至于气候风险,则来自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导致全球气候暖化、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亦包括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食物和水资源减少。
尽管这两种风险聚焦的领域不同,但其中仍存在一定关联。气候变迁可能加剧生物多样性风险,导致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相互作用出现变化。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会削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迁的适应能力。
尽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备受全球关注,各国政府却尚未出台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法规。当前不少监管机构已制定关于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披露的指南和政策,生物多样性通常作为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被纳入其中。譬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倡议上市公司披露对其业务具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中可能包括关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此外,美国一些行业和非政府组织也倡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信息。虽然并非强制性,但公司为了提高透明度和满足持份者的要求,每多自愿披露相关资料。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鼓励企业遵循国际性的ESG披露框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这些框架中通常也包含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披露要求。
由于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广泛影响及披露倡议,愈来愈多企业开始未雨绸缪,积极实行保护措施。以下为美国和本港两大上市企业的典型案例,以资读者参考。
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对农作物的潜在危害,星巴克与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组织合作,推出「咖啡与农民的公平实践」(C.A.F.E. Practice)计划,以确保咖啡农场遵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核心准则。该计划胪列农业规范和环境措施,旨在有效管理废物和农药的使用、节约能源和保护水质,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截至2015年,星巴克已实现超过99%的咖啡豆通过此一严格筛选程序。
作为港企龙头之一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其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并积极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该集团制定了以下各项生物多样性政策:一、透过环境影响评估,以减轻其集团业务对自然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二、积极与持份者合作,以互相增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三、减少业务运营和建筑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减少空气、噪音和光污染。同时,在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Northumbrian Water、UK Power Networks)中,采取措施减少产生废弃物和碳排放,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影响,世界经济论坛估计,世界经济有一半以上依赖自然。有鉴于此,不仅企业在探索有利生物多样性的新商业模式,投资者也开始关注并投资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为市场带来新投资机会。
目前,市场上专注于生物多样性的股票基金数量不断增加。许多投资机构利用专业知识,将资产分散投资于最有潜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公司,推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供投资者选择。例如,安盛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的投资产品主要集中在可持续材料、土地和动物保护、水生态系统等领域。富达基金的最新产品也专注于投资致力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顶尖公司,涵盖污染治理、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直接开采等主题。
这些股票基金不仅支持保护生物多样性,且符合联合国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潜在投资价值。然而,在选择投资组合时,投资者需仔细评估相关风险,包括行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及供应链等间接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香港给人的印象是个繁华热闹的大都会,但这片弹丸之地也富于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市民带来四季分明的景致。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气候变迁等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下都必须共同努力,保护宝贵的自然遗产。2016年,特区政府公布首份城市级《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旨在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支持本港的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除了加强本地教育,当局更应着力扩展在区域及国际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在区域层面,特区政府可与珠三角地区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生物多样性保育问题。例如透过设立跨境自然保护区、合作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式,共同保护跨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区域合作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整体效果,进一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际方面,特区政府可继续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政策制定和技术交流。在此大前提之下,当局亦宜鼓励本港科研机构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章逸飞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高级讲师
江梓茵女士
港大经管学院本科生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六月十二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