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资讯满天飞 正视听稳财经
时至今日,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人工智能与数码转型的发展一日千里,资讯的产生与传播有如脱缰野马,不但影响个人行为和投资决策,亦有机会造成社会及市场恐慌,引致信任危机。本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就将错误资讯(misinformation)和虚假资讯(disinformation)视为全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短期风险。
错误和虚假资讯的杀伤力何以如此惊人?皆因配以一套阴谋论,便可以提高其可信性,令普罗大众防不胜防。随着各地社会资讯泛滥,真伪难辨,而政治渐趋两极化,经济持续不振,像货币战争阴谋论以至美国登月纯属子虚乌有之说,种种传言与臆测不胫而走。
金融投资分秒必争,甚至在短至几毫秒之间,即时新闻和社交媒体帖文已能令市场价格产生波动。2019年,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商学院教授卡瓦佐斯(Roberto Cavazos)与网络安全公司CHEQ发表研究报告【注1】,其中指出假新闻资讯每年造成股市390亿美元的损失。投资者所作决定亦因受错误资讯影响,每年损失约170亿美元【图】。
至于受到针对性伪资讯攻击的公司,其每年在声誉管理方面的开支约达95.4亿美元,应对健康领域的错误资讯支出则约为90亿美元,在处理反疫苗运动和气候变化假新闻的开支就最多。由虚假资讯酿成的全球损失,总额更高达782亿美元。
众所周知,政治竞选也未能幸免。研究显示,每年约有3亿美元花在虚假政治广告上;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至少有2亿美元用于伪新闻。研究员还指出,他们的估计只反映出基本直接成本,背后的真正成本远超此数。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受访记者中有26%表示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报道过后来被发现包含虚假资讯的新闻,亦认为识别假消息的挑战与日俱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达更有利于传播错误资讯。根据保险公司Nationwide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美国有34%年龄介乎18至54岁的非退休投资者曾基于网络或社交媒体上的误导性财经资讯(如“唱高散货”),而作出相应投资。不仅投资者蒙受损失,市场亦失去信誉。
2023年,Arcuri等在《经济与商业期刊》刊载的研究报告【注2】论及,有些投资者或因无法分辨新闻真伪,对公司的真实价值产生分歧,以致目标公司的股价对假消息作出反应。研究分析了2007至2019年期间,由国外发起而在美国和欧洲公布的假消息,发现对于股票报酬率而言,不利的假消息产生显著的短期负面影响,而利好和中性的新闻则并无明显影响。
更有甚者,种种难以厘清的阴谋论在社交媒体的回音室效应下,得以广为传播和认同。显例之一是某经济大国政府窜改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就业数据,隐恶扬善,以唱好国内经济。然而这个荒谬想法其实不攻自破,只因如此大规模的经济数据有严格的统计方法,涉及无数独立统计师和学者。
统计报告须通过全球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缜密审查,任何重大的造假行为根本极难隐瞒。投资者若堕进这类阴谋论的陷阱,而作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如囤积商品或完全放弃股票市场,或会窒碍投资组合的长期增长。
此外,有阴谋论者声称,另一经济大国的中央银行背后隐藏不可告人的议程,凭借操纵利率和货币政策,为求让少数人得益,不惜牺牲大众利益。此一谣言的荒谬之处,在于该中央银行的运作备受监督,并极具透明度,详尽报告和会议纪录都属公开。所谓秘密议程的指摘完全缺乏证据,也不符合现行的问责机制。投资者要是误信流言而避开传统投资途径,或作出草率的决定,只会破坏整体金融稳定和增长。
观乎股票市场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之说,虽也甚嚣尘上,但先进市场的证券交易监管机构,往往致力打击这些行为。股票市场规模大兼复杂性高,少数个人进行系统性操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影响市场动态的因素不一而足,包括经济数据、企业表现和地缘政治风险,但受此说误导的投资者,或不再信任市场,甚或完全撤离投资活动。这无疑妨碍个人参与股市提供的创富机会,尤其是长期为资产增值的契机。
还有一种名为“金虫”(gold bugs)的阴谋论者,其论调在于传统法定货币(如美元)即将崩溃,经济衰退或恶性通胀随之出现,而黄金正是唯一真正的避风港。
此辈论者也认为中央银行和政府利用操纵方式压低金价,以防止大众放弃传统货币。事实上,黄金虽是一种有内在价值的资产,却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无法提供多元化投资所能提供的稳定回报。
这派论者显然忽略了金价受供求、投资者情绪、宏观经济状况等一篮子因素左右的事实。政府压低金价的观点,既缺乏可信证据,也无视黄金市场的透明度及其所受的监管程度。误信这套阴谋论的投资者因过度依赖黄金,未能分散投资,以致投资风险增高、潜在回报受限。
只要有社交媒体或平台继续鼓励制造虚假资讯,而大众依然一窝蜂地对新闻反应过敏,环球经济就会继续面临受伪资讯蒙骗的风险。阴谋论制造者针对常人的恐慌情绪,削弱其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以致因受洗脑而轻信荒谬言论。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任何文章藉骇人听闻的手法,意图操控读者情绪,例如标题带有“就在刚刚”、“突发”、“传疯了”这类但求推高点击率的夸张字眼,务必提高警觉,其中内容可能载有不怀好意的假消息。
“谎话说上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正因如此,明辨是非必须从个人做起;在转发之前,应先自行判断所接收资讯的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合理、客观,其中观点是否有事实或科学理据支持。这些基本准则有助将杂乱无章的讯息去芜存菁,不但投资者受惠,虚假资讯对世界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亦能因而减低。
【注1】: Cavazos, R., and CHEQ. 2019. The Economic Cost of Bad Actors on the Internet: Fake News in 2019.
【注2】: Arcuri, M.C., Gandolfi, G., and Russo, T. May-June 2023. “Does fake news impact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US and EU stock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125-126.
谢国生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何敏淙先生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