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公司有否在港合谋定价?
多种统计数据显示,香港车用燃油的价格全球最高。按Global Petrol Price网站上月的数据,香港位居榜首,每公升油价3.096美元,扣除燃油税6.06港元后为2.32美元,仍高于外地含税的油价,包括第二名摩洛哥2.308美元,第三名冰岛2.303美元。
自1999年至2023年的20多年间,香港燃油零售价从平均10.13元(港元,下同)倍增至23.72元,其中税费6.06元一直未变,进口成本从1.19元升至5.36元,余下的毛利则从2.88元大幅涨到12.3元。
本地油价不仅长期高企,而且各油公司调整零售价时总是「加快减慢」,各家油站又常常同时涨价,因此市民普遍怀疑油公司之间合谋定价。竞争事务委员会(竞委会)曾经开展调查,但其2017年的研究报告称并无发现相关证据。本文采用消费者委员会(消委会)公布的每日油价及其他公开数据,探讨是否有串谋的线索。
香港没有炼油厂,车用燃油全靠进口,在进口及储存环节并不存在瓶颈。截至2024年1月中旬,在港经营的5家油公司共有187个零售油站:中石化50个、中国石油17个、加德士32个、埃索43个、蚬壳45个。最后这3家外资品牌在香港的业务历史皆达一个世纪,而中石化是在2007年收购了华润集团在港的油气业务后,才大举进军本地市场。
近20年来,全港油站总数增长大约8%,每个油站的汽油年销量由2005年的260万公升,增至2022年的313万公升,升幅为20%。
油站用地通过特区政府分批进行招标,每批最多5幅土地,并为一个合约,租约期限为21年,届满后需重新招标。2010年,香港油站用地成本已经是东京的两倍,接近伦敦的6倍;近年油站地价进一步飙升,中目标平均地价由2016年的每幅1.71亿元,连升3年至2019年的每幅5.32亿元【注1】。
在2020年的一次拍卖中,中石化以6.9亿元投得观塘道油站用地,是有纪录以来最贵的油站地皮【注2】,相当于每天的土地成本就是9万元,或折成每公升汽油10.1元。即使以2019年的平均拍卖地价计算,每公升至少达7.8元。
从消委会收集的数据可见,在绝大部分时候,全港不同品牌油站的零售牌价完全相同,一分钱都不差。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香港普通无铅汽油的牌价一直是24.19元。当然,各家油公司都有各式各样的折扣和优惠,顾客付出的是折扣后的实价。
横向来看,同一天里5家油站的实价,基本上是几家高,一两家低。纵向来看,中国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中资公司,基本上每天都是低价;3家外资公司,一周内除了周日,其他6天以3天为一个周期,总是两天高价、一天低价。更奇怪的是,这3家公司的低价日子完全交错,没有一天重合,例如蚬壳是周一与周四,埃索是周二与周五,加德士是周三与周六。
以2023年12月为例,中国石油与中石化的实价在17.69和18.19元之间摆动,那3家外资油站的价格,低价为18.19或19.19元,高价则为22.59或23.29元。
各油站的牌价完全相同,而这个牌价在一年之内会有多次调整,2021年高达39次,2022年和2023年分别有20次和6次。作出调整时,往往由一家或两家油公司先行,其余几家在一两天内跟随,最后所有的牌价仍然是完全相同。例如2023年7月25日,加德士率先将牌价由23.59元加至23.84元,蚬壳在第二天紧贴,埃索与中石化在第三天跟随。
纪录中有几次的调整与普遍规律稍有不同,更显出4家油公司之间的协调(笔者没有中国石油的牌价调整数据,所以集中分析市场份额最高的4家)。以调整次数最多的2021年为例:
2月4日:埃索将牌价由18.29元涨到18.39元,加德士升幅更大,到18.49元;翌日埃索与其余两家都调高至18.49元。
3月15日:加德士先调价到19.19元,翌日埃索先上调到19.09元,没有跟足,但两天内与其余两家油公司都调至19.19元。
9月16日:4家油公司同时将牌价由19.74元涨到19.89元。
10月28日:加德士率先将牌价由20.59元涨价至20.84港元,但其他3家并无跟随;翌日加德士又把价格降回20.59元。
这4家油公司之中,加德士看来是行业的领头羊,往往率先加价或减价。2022年的20次调价中,有10次由加德士单独带头,另外9次则与另一公司同时率先调价。2023年的6次调价(全部是涨价),5次由加德士率先,一次由蚬壳带头。
立法会2018年7月17日会议讨论文件中指出,「尽管政府并非以油站用地的地价作为控制车辆数目增长的措施,但假如因为油站用地地价下调,而令车用燃油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便可能间接鼓励更多人拥有车辆,以及鼓励驾驶者增加不必要的行车次数,或会导致交通挤塞问题更趋严重及抵消有关改善路边空气质素措施的成效。此举还可能惹来批评,指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金钱补贴私家车车主。」
因此有人认为,香港的油价贵是因为地价贵,而地价贵则因政府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所以默许高油价以减少私家车的用量。这样的说法逻辑上不能成立。地价贵并不是政府向油公司要高价,而是油公司自己主动在土地投标时出高价。他们之所以愿意出高价,当然是因为预计到营收丰润,足以超过地价成本。虽然并无各家的利润数据,但假设中石化不亏本,而3家外资油公司平均每公升价格比中石化高出3.9元,乘以一家公司每年平均销售1.3亿公升燃油,即每家每年至少赚5亿元。事实上中石化利润应也不低,估计每家油公司的纯利能达10亿元上下。
而油价高低、营收几何,端赖各油站之间的竞争。以经济学理论而言,地价是固定成本,不应影响企业的最优定价。是高油价导致高地价,而非高地价导致高油价。
至于高油价是否源于油公司之间合谋定价,笔者虽然无直接证据,但从牌价的调整规律来看,油公司在定价上似乎有相当的默契与协调。5家油公司的牌价完全相同,这件事本身未必可疑,因为可辩称进口成本相同,并使用同一个公式计算零售价,即竞委会所谓并无不妥的「平行定价」。
但是牌价变动的日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这些变动的确出自各公司的独立自主决策,这么强的协同性又从何而来?尤其是几家(至少两家)在同一天将之前的共同价格变为另一共同价格,况且一年之内更出现多次类似情况,自然很难让人相信纯属巧合。
当然,这些公开数据所呈现的规律,未必足以成为法庭证据,却可由此推论,假如油公司要达成此类巧合,一定会有某种沟通。如果能拿到他们之间的电话纪录,不必监听通话内容,只要看在共同调整价格的那一天,通话频率是否明显比平日为高,也可间接说明问题。
针对本文的油价居高不下问题,笔者最后建议一个可行措施。特区政府目前征收的车用燃油税固定为每公升6.06元,不随油价变动,然而只要改为比例税率,如油价的30%,就可促使油站降价。原因很简单,基于固定税率,油价涨1元,油站就多获利1元,但在比例税率之下,油价涨1元,油站额外获利只得0.7元,各油公司就有较大诱因降价。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在政府库房收入不变的大前提下,由固定税率改为比例税率,汽油零售价可望下降,油公司的超级利润收缩之余,消费者则可从中得益。
【注1】【油价走势】香港油价唔跌 原来又系土地问题?
【注2】【天价油站】中石化17.5亿夺3幅油站地 最贵一幅达6.9亿元
周文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管理及商业策略副教授
邹弘哲
港大经管学院硕士生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四月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