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剖析疫苗接种计划
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研制而成的两种疫苗(Pfizer-BioNTech和Moderna),近日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得以在美国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其他疫苗的研发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可以预见,不久将有更多疫苗获批面市。疫苗研发成功固然是好消息,但要战胜病毒、重启经济,前路依然漫长。
美国NBC新闻早前进行了一项有关政府批核疫苗的调查【注1】,结果显示在接近3万名受访者中,仅有44%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会接种疫苗,22%表示不会,另有32%则表示不确定。现任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Anthony Fauci认为,可能需要接近90%的人口具有2019冠状病毒免疫力,才能遏制疫情【注2】(因为疫苗不是百分百有效,意味着接种疫苗人口比率可能需要超过90%)!然而,美国疫情又最为严峻,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为全球之冠。若美国推广接种疫苗计划失败,未能在病毒变异前达致群体免疫,其他国家的抗疫进程都会受到打击。因此,释除民众的疑虑,让他们愿意接种,对遏制全球疫情至关重要。
金钱诱因 利弊互见
对于这一问题,著名经济学家Gregory Mankiw和Robert Litan都主张利诱方式(monetary incentive),即以奖金鼓励市民接种疫苗。Mankiw引用经济学上的「界外效应」(externality)概念,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一个市场的参与者会对市场外的人产生影响,单凭市场的调节作用,未能为整体社会带来最佳效益;此时,政府应通过课税或补贴来调节市场,藉以提升社会福祉。举个例子,工厂生产若不考虑对社会的影响,则过量的废料排放会造成污染环境;因此政府应征收排放税,控制污染量。同理,个人接种疫苗会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可惠及他人,因此政府应发放补贴,鼓励市民大众接种。
上述提议看似合理,但也有不足之处。George Loewenstein和Cynthia Cryder本月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人类并非如动物般头脑简单,纯以利诱可能会适得其反,人们因而思索酬金背后的含义,很自然就假设是风险的代价,并以金额多少来衡量接种疫苗的风险。归根究柢,真正值得做的事,毋须付钱也会有人愿意参与。诱之以利或会导致人们对接种疫苗效益产生疑虑,最终参加接种的人反而减少,实属下策。
两位作者亦曾就诱之以利反见风险的现象进行研究【注3】,参加者可透过参与3个医疗实验获得不同数额的酬金。根据研究结果,在有关实验内容和步骤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参加者认为酬金数额愈高,其中涉及的风险就愈大。由此可见,若以金钱回报鼓励接种疫苗,部分人反会因怀疑风险较大而不愿接种。
出奇制胜 价高者得
Loewenstein和Cryder在文章进一步提出,将接种疫苗与金钱回报扯上关系,也会削弱利他主义者的参与意愿。试想,要是一个人原本出于无私的崇高目的参与其事,但得知事后可获金钱,则或会因担心别人有所误会,以为他只为酬金,非求「正义」,而可能会放弃或延迟接种。为了化解这个矛盾,两位作者主张改以非金钱的回报为诱因,为市民提供简单直接的动机,例如规定必须持有疫苗接种证明,才可乘坐国际航班;既为接种疫苗加入个人优惠,又可免与贪念挂钩,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ichard Thaler本月也在《纽时》发表的文章中建议,在早期疫苗供应不足的时候,可采用「慈善拍卖」(charity auction)方式,将一部分疫苗的优先接种名额向专业体育界或影艺界拍卖(有关机构都最有动机全面复工),然后将拍卖所得款项用以援助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弱势社群,以助渡过难关。
表面看来,拍卖疫苗似乎于理不合,但Thaler的论据有三。首先,拍卖可达致财富再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其次,就算以非价格竞争手段决定接种的优先次序,难免产生黑市;既然如此,倒不如索性创造一个市场,让交易资金能有一个好去处。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享有更多的医疗资源是事实,尽管也许不合理,却不容否认,而拍卖只不过体现这一事实而已,并非偏袒富人。此外,Thaler认为体育和电影明星对大众也有引导作用,如果他们愿意为疫苗支付可观金额,普罗大众也会随之认同疫苗的价值,对推广接种疫苗足以发挥积极作用。
灵活分配 效益倍增
综合上文各种观点,笔者建议,可将Thaler的拍卖方案略作调整,并加以补充,改为「慈善配对捐助」(charity matching donation):任何团体可保证向指定慈善机构(如新冠疫情支持基金)捐出固定款项,而获得分配疫苗,并为其成员接种。如此一来,「有条件接种」就能肯定疫苗在一般人心目中的价值,与慈善挂钩,亦即将接种疫苗等同善举。同时,捐款更会拨归慈善机构,以供协助有需要的群众,堪称「一石三鸟」。慈善配对捐助亦可根据对象调整捐助金额,扩大灵活性,从行业巨头到民间团体,都可藉此途径获得接种机会;长远而言,意义同样重大。
纵然疫苗研发成功,假使欠缺良好分配机制,恐怕难以奏效。各国政府不妨借鉴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审慎制定有关政策,早日推广疫苗,期望最终战胜病毒。
注1: “Poll: Less than half of Americans say they’ll get a coronavirus vaccine”, Ben Kamisar and Melissa Holzberg, NBC News, 18 August 2020
注2: “How Much Herd Immunity Is Enough?”, Donald G. McNeil Jr.,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4, 2020
注3: Cryder, C. E., London, A. J., Volpp, K. G., & Loewenstein, G. (2010). “Informative inducement: Study payment as a signal of risk”.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0(3), 455–464.
程騰歡 港大經管學院副教授
牟昊鑫 港大經管學院研究助理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