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止 「谷针」有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挥之未去,香港的经济损失已高达6000亿港元。要重振经济,恢复正常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接种疫苗。特区政府自2月底启动疫苗接种计划,至今4个多月才接种了451万剂(截至周二),进度未如理想。按通行的标准(即每100人接种的剂数)加以比较:香港54剂,新加坡快了将近一倍,达到98剂,中国内地90剂、美国99剂、英国118剂、以色列125剂,最高的是阿联酋157剂 【注1】。
若要达致群体免疫,全港需要近七成人口完成两剂接种。按本地人口750万、每人两剂计算,香港总共需要接种约1000万剂疫苗。基于目前每日大约接种6万剂,还需近100天,亦即到11月才可达标。
香港疫苗充足,但接种率偏低,大概是因为市民顾虑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血栓、流产,甚至死亡。个人关注的是自己和家人的安危,政府着眼的是社区传播的风险,市民不接种疫苗诱因自然较大。怎样做才能够有效推行疫苗接种计划,阻止疫症蔓延?特区政府可透过增强诱因、科学理据,以及引导资讯三方面入手。
事实上,有少数人或因注射疫苗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果通过惩罚强制全民接种,不但于理不合,而且远远不及奖励有效。各种与疫苗接种挂钩的奖赏优惠,除有薪假、定期检疫津贴等之外,港府还可考虑向完成两剂接种的市民再派发现金,譬如每人再派发1万元。
香港在疫情中至今损失达6000亿港元,即平均每名港人损失8万港元;相对而言,1万元现金奖励有助控制疫情,让普罗大众恢复正常生活,实在划算得很。况且钱到了市民手里,寓抗疫于刺激经济,其作用跟刚推出的5000元消费券更可谓相辅相成。
鉴于疫苗有效期只有几个月,政府不妨设定期限,例如从公布上述的现金奖励计划当日起两个月内接种疫苗,即可获派现金1万元,每延迟1个月就递减1000至2000元。
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和功效方面,民间常有错误解读。养和医院一项有关已接种疫苗医护人员的初步研究,上月在《香港医学杂志》刊载,获媒体广泛报道,亮点是复必泰疫苗产生的抗体,阳性比率超过九成,远高于科兴疫苗的19.3%,前者的抗体数量也超过后者10倍以上。然而只要细阅医疗团队两页纸的报告 【注2】,不难发现不同媒体片面解读数据,可谓各取所需。首先,接种两剂科兴疫苗的样本有198个,接种两剂复必泰疫苗的样本只有91个;研究人员使用了3种检测抗体阳性比率和抗体水平的方法,从传媒所见,那些耸人听闻的数字,都是最极端的情况。
报告列出3种方法的不同结果,某种方法显示两种疫苗在某阶段的效能差别很大,但使用另一种方法,差别则大大缩小。更重要的是,抗体阳性比率的差别主要在第一针之后、第二针之前,传媒所谓抗体阳性比例低至19%,所指是科兴疫苗首针的数据,但两种疫苗都是要打两针的,如果比较第二针之后的抗体水平,两种疫苗的差别就大为收窄──科兴疫苗94.4%,复必泰疫苗100%。事实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末段总结就清楚说明:「科兴疫苗和复必泰疫苗同样能令有关医护人员产生免疫反应。」
朋友之间提到养和的数据,印象都是复必泰疫苗比科兴疫苗有效很多倍,电视新闻滚动字幕传递的也是同样讯息。笔者近日仔细阅读了相关的报道和资料,除了发现一般人的印象与实际数据大有出入,自身也长了不少相关科学知识,例如,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说,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病人更应该要打疫苗;打针后离世的死者,许多是由于血管闭塞,而过程需时,不可能打针后立即引致。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指出,疫苗的保护作用分为3级,最理想的1级是保护接种者不受感染(「防感染」);2级是预防轻症变成重症导致死亡(「防发病」或是「防重症」);而3级是即使感染但体内病毒量低,难以传染给他人(「防传播」)。中国的新冠疫苗定位是2级预防,预期目标本来就是防发病而非防感染,所以一些人接种疫苗后依然感染病毒不足为奇。
特区政府有关接种新冠疫苗的网站罗列122条有关接种疫苗的常见问题 【注3】,附上详尽、浅白、科学的解答。但绝大部分市民大概不会主动一一查阅,尤其是有误解的人,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有误。所以政府应主动向市民解释,而且要针对即时新闻、社会最关心的议题。在中国内地,张文宏、锺南山这样的科学家很具影响力;特区政府可以聘用顶尖科学家或医学专家,例如许树昌、袁国勇等,每天在卫生防护中心通报疫情后,向市民重点解释基本的科学知识。
由6月1日起,政府只会每隔两周在网上就新冠疫苗异常事件发出简报,有人批评政府是为了刻意降低透明度而进行黑箱作业。其实,有关的媒体报道大都属选择性,而且带有预设的立场和目的。以极具新闻性的接种疫苗后死亡个案为例,香港平均每天就有210人死亡,有人在接种疫苗后离世,两者未必存在因果关系。应该比较的,是在接种疫苗与不接种疫苗这两群人当中得病或死亡的概率。官方网站显示 【注4】,以死亡、急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重大事故来衡量,不接种疫苗组别的风险远高于已接种疫苗组别,可惜这些资讯被淹没在众多新闻当中,而政府并没有特别向市民阐释。
相比之下,大众传媒过于关注骇人听闻的新闻,例如前述养和医院的研究,在雅虎新闻上的标题就是「研究指科兴疫苗保护力最低仅两成」。虽然有「最低」两个字,一般人却只会重点关注「两成」,从而得出错误结论。这固然是因为新闻报道为吸引眼球而偏离重点。但追本溯源,是因为普罗大众大多对极端的、语必惊人的新闻特别感兴趣。
现代科学有许多证据显示,一般人往往无法做出科学判断。所以笔者认为政府需要过滤资讯,例如不聚焦接种疫苗后死亡的资讯,引导民众做出正确抉择。有人或会认为这样的威权做法并不理想,应该给予个人最大程度的资讯和自由选择。但由于人的大脑认知和人性的固有弱点,资讯愈多,不见得人的选择就愈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 Richard Thaler)写过一本名为《轻推》(Nudge)的书,副题就是「怎样引导公众在健康、财富、幸福方面作出明智的抉择」。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奥地利与德国的语言、文化、历史都很接近,但奥地利的器官捐赠率高达90%以上,而德国只有15%,主要原因是给奥地利人的预设选项是「捐赠器官」,如不愿意捐赠,填一张表格就可退出;但在德国,预设选项是「不捐赠器官」,如欲捐赠,必须专门填一份表格。由此可见,人的选择每每受无关宏旨的因素影响,假使政府认为某种结果是对公众有利的,应通过资讯的筛选,协助公众适当地作出决定。
7月5日,雅虎新闻在显着位置报道「一个月两名4旬男子死亡 均曾接种科兴疫苗」,更强调疫苗由「内地研发」。同一天其实另有一宗新闻,报道一名78岁新型冠状病毒男患者死亡,可是在雅虎新闻的专门搜索找不到这篇新闻;在谷歌搜索,也只出现特区政府新闻网的报道 【注5】,内容并无提及死者从未接种新冠疫苗。有人接种疫苗后死亡,有人没接种疫苗而死亡,这两者都是事实,可是在市民大众心里引起的观感却截然不同。政府如果自信出发点是好的,不妨加大力度,主动对市民善加引导。
【注1】:〈新冠疫苗:世界各地和你所在地方接种进展程度〉,《BBC中文网》,2021年7月6日
【注2】:“Serological response to mRNA and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in healthcare workers in Hong Kong: preliminary results”,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cation), 24 June 2021
【注3】:接种新冠疫苗常见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
【注4】:公立医院不良事件参考数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
【注5】:《78岁新冠肺炎男患者离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网
周文 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七月十四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