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栽培可信的下一代
很久以前,一位同事曾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有一次,他见到一对父子在自动提款机提取款项。当年这种提款机尚未流行,当那个爸爸正要提款时,儿子(大概是小学生的年纪)鬼鬼祟祟,东张西望,然后低声对爸爸说:「没有人,快点取钱,愈多愈好!」原来他以为爸爸在偷钱,所以叫他赶紧按键!不知道什么原因,过了这么多年,这个故事仍然萦绕脑际。
这个小朋友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没有注意到笔者同事就在附近,误以为四周没有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小孩心存贪念,一时昧着良心想和爸爸一同犯罪。
事情背后或有几个可能性。第一,不过是误会一场,小朋友鬼鬼祟祟,其实是怕别人抢他们的钱,而不是想去偷钱。
第二,儿子的确认为爸爸正在偷钱。但是爸爸一向不贪小便宜,只是平素并无向儿子灌输道德教育;又或者父子俩在日常生活中确有贪小便宜,却无损良知,不至于在公共场所干起犯法的勾当,也不会鼓励别人犯罪。
第三,儿子认定爸爸在偷钱,爸爸在日常生活中一贯自私自利,甚至公然犯法。当然,他爸爸总有一套自圆其说的方法。
先讨论第二种情况。笔者认为家长和学校都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为什么守法、诚实等美德(且以「良知」来概括之)如此重要?笔者在这里不欲多加解释,正如数学和科学都建基于证明、逻辑和事实,然而公理(axiom)是不证自明的陈述,是科学的原始概念,就如几何学中,点是不占任何空间的。可以说,良知就是公理。孟子一次回应梁惠王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强调慎独,即独自一人之际,仍须确保自己的言行合乎规矩。
有些人会解释良知不仅为社会带来好处,亦会为个人带来好处。笔者认为不应过分提倡,否则等于承认计较利害就是遵从良知的考虑,良知变相可以代价而沽!
笔者认为,除了言教,即传授正确的道德伦理教育之外,更要强调身教,以免流于空谈,毫无说服力。况且人与人之间难免互相影响,在特定环境常见的行为,无论多么奇特,一旦松懈警觉,久而久之,就会视为常规。所以家长或长辈平日吃肥丢瘦,甚或处事有违良知,其身不正,就难望下一代不会学坏。
前些时候,《澳门导报》【注】刊载前总理温家宝为去世不久的母亲写的追思文,文章回顾了温母的一生,特别指出她一直教导下一代养成真诚、朴实和善良的人生态度,正好与本文的题旨互相呼应。
至于上述事件的第三个可能性,即小朋友的家人平时不仅贪小便宜,甚至公然犯法,又为自己的恶行开脱。这种表现包含两个元素。第一,就是把人分化为「自己人」和「外人」,认为自己人与别不同,又把外人妖魔化。第二,特别讲求服从。
家人自然是自己人,其他人都是外人。公义和美德只适用于自己人之间,对外人则一概不适用,而且不惜把外人妖魔化,借此合理化一己的所作所为。以偷窃提款机存款为例,这类人就会借口说这些存款都是资产阶级剥削劳动人民所得,钱多到数不清,从中提取一些也不算偷。又或者说,自己辛劳多年,却遭社会亏待,所以取回些钱也属理所当然,诸如此类。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人与外人的界线是可以浮动的。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惯于牺牲外人利益而尝到甜头,很难相信长大后会真诚对待自己人。为求自利,恐怕会想出种种借口。即使亲如父母也可以被视为外人,为私利而牺牲其利益。
为保障自己人的安全,家长往往会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当然,并非只有这类家长才有这类要求。要求小孩子服从,就是训练他们抗拒「即时如愿」(instant gratification)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不是听听书就能明白的道理,若要加以掌握,就像肌肉需要通过运动锻炼一样,坐着不动,断不会发达。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着重教子女照指令行事,甚至是盲目附和。但过分强调服从,难免会打击小孩子的创作力和求知欲。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型经济下,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正正需要从事有关研究者勇于怀疑,甚至否定,更须不断尝试、革新、创造,只讲服从就会扼杀这种精神。
对家长来说,这也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迷信服从等于忠诚,而把不服从等同于背叛。话说从前有一位国王,膝下有三个公主。大公主和二公主对他言听计从,教育她们完全没有难度;但三公主则总跟他抬杠,你说东,她就说西,使得国王非常生气。最后,国王与三公主断绝父女关系,更将财产都分给大公主和二公主,但国王这时才发现她们其实一直假意奉承,反而三公主才真正对他好。这是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笔者在本栏的最近两篇文章都以「信」为题,在〈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7月7日)中探讨取信于人之道。归根究柢,要令别人相信自己的不二法门,就是把自己变成值得相信的人。
没有谁比遵从良知的人更值得别人信任。无论个人或一家人,若言而无信,办起事来只会是事倍功半,可见教育如何重要。
此前,6月23日〈教我如何相信他〉一文则论及如何判断别人是否可信,这就需要自己有尊重事实和科学的态度,同时要有足够的怀疑精神,而怀疑精神更是那些惯于服从的人多所缺乏的。
怀疑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怀疑,还包括对自己的怀疑,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是否正确,自己是不是受先入之见所左右等等。
【注】:〈我的母亲〉,温家宝,《澳门导报》,2021年3月25日,2021年4月1日,2021年4月9日,2021年4月15日
赵耀华 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