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去全球化下的创举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南韩、澳洲和新西兰共15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稍后待各国于国会通过后,协议将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贸易协议,涵盖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约23亿)及本地生产总值(GDP),预计到了2030年,GDP更将占全球的一半。
在2019冠状病毒病肆虐以及去全球化趋势的大环境下,RCEP的签署殊属创举,可算是近年最值得鼓舞的国际事件。不少研究就已预计,RCEP多个成员国更将是疫后全球复苏及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RCEP其中两大成员国──中国和越南──是少数去年能在严峻疫情下仍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
除了协议规模抛离欧盟及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RCEP亦将成为最重要的消费中心,占世界中产人口(以一家三口年收入15000美元以上为准)高达一半,单在中国就有超过4亿。据中国政府定下的目标,到2035年中产人口将增加一倍。至于东盟境内,有关数目现为1.4亿,预计到2030年,亦将倍增至3.3亿的水平。
RCEP协议条文共500多页,共20章。直接关于贸易的8章,条文类似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传统多边贸易协议,着重逐步减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计划在10年内取消92%商品的所有关税。但由于东盟成员国之间已经实施自由贸易,中国政府亦已与东盟各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而在RCEP成立前并未订定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中日韩三国,各自的关税率都偏低,相信降低贸易壁垒本身对区内贸易影响有限。
在商品贸易方面,焦点在于第3章有关原产地的定义,与现有许多自贸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一样,只要产品包含来自自贸协议区内的一定百分比增值(一般在40%左右),即可获所有成员国共同设定的关税及其他政策优惠。在RCEP签定前,国际双边贸易政策因应各国各自的原产地要求,贸易公司为求有足够的增值分成来自出口国,往往未能有效分布生产链,更会作出有违社会效益的避税行为,导致生产率降低。所以RCEP提出将原产地重新定义,有助优化区内供应链重组,提高生产效率,并鼓励公司尽量利用区内的中间投入产品及原材料,而减少对区外的经济依赖。
至于RCEP其余12章,则在传统商品贸易政策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如有关服务贸易包括金融行业的开放(第8章),对跨境投资的协助及法律保障(第10章),优化及统一区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法例及框架(第11章),以至设立有关海关法例促成及保障零关税电子商贸(第12章),一一超越WTO及其他地区自贸协议而有所创新,更符合二十一世纪由数码经济及服务贸易带动的环球贸易。
鉴于区内65%的服务贸易壁垒将在10年内下降至零,而区内已发展国家的经济,多年来已由服务业驱动,中国亦已从工业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相信RCEP能带动的服务贸易开放,将较工业贸易的开放,更能促进区内跨境投资以及成员国的持续经济发展;对日后其他地区自贸区协议,可提供参考。
相较《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前称TPP),RCEP对成员国政府所需作出的改革要求整体上没那么高,但正因为能够尊重各国不同的政经情况,注重包容性的经济发展及互补,而尤其有利于疫后亟需的经济复苏。RCEP倡议的法例及其框架标准化及一体化,特别是有关产权制度的协调,也可为区内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带来积极的改革动力。
读者也许会顾虑,区域贸易协议或会助长区域主义,经济学研究对此并没有共识,反而有研究指出,区域贸易协议将可增加未来多边贸易协议达成的机会【注】,而哈佛贸易经济学权威Pol Antras 及Fritz Foley约于10年前已在其研究中,就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微观数据分析,发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东盟的规模不断扩张时,基于区内生产和销售成本下降,美国在东亚的投资随之迅速增加,由此可见,区域贸易协议并非排他性。然而时移世易,美国数年来实行单边主义,寄望在拜登下星期上场后,美国经济政策会步向正常化,在区内投资可有望逐渐增加。
占RCEP经济规模一半的中国,毫无疑问将在协议的未来发展方向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从中获益,推动本身经济发展。
其中一方面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直至目前为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在贸易一环比较显著,外国与中国贸易现时有超过20%以人民币结算。透过RCEP,中国的贸易市场自然扩大,而区内亦可能在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进口方面减少对欧美的依赖,从而增加人民币在区内的用途。
另外,由于多年来生产成本上涨,中国经济已从全球供应链的中下游(如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升至近中上游,包括多项高增值及研发密集型的活动。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关税压力及不确定性,美国在中国贸易伙伴排名榜上,已在2019年由首位跌到第三位,而中国的贸易重心,亦已渐渐转向东南亚,特别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
2019年,东盟更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尤其是半导体,东盟输往中国的货量增幅高达24%,中国输往东盟的货量增幅更达29%。RCEP签署后,相信东盟的整体生产力会逐步提高,区内的供应链重组也会进一步改善,而有望很快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些环环相扣的发展,势将惠及「一带一路」有关基建及贸易项目的投资,并更能应付美国政府贸易及科技战。RCEP的签署也为中国政府的双循环的外循环部分,打响头炮;内循环部分方面,则透过区内的供应链重组,利用日韩两国在先进领域的技术与零件,建立较完整的本地生产链。
RCEP是去全球化大前提下的区域化现象,香港日后的参与备受关注,笔者认为社会各界应把握下列五大条件,巩固并再创优势。
首先,香港的传统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在就业及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滑,唯有金融服务例外。香港位居要塞,作为中日韩及东盟的地理枢纽,其贸易及物流中介角色可望透过RCEP复兴。随着国内港口及机场不断发展,本港不能只靠基建设备,更应发挥向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利用自身管理供应链的经验,为RCEP自贸区提供对物流及贸易的融资、保险及管理服务。
第二,鉴于RCEP将开放区内的跨境电子商贸及数据储存,数据储存地点再不受地理位置局限,香港在电讯基建配套及国际带宽接驳方面,均达全球最先进水平,位列亚太区最具吸引力的数据中心选址前列,紧随新加坡、悉尼及东京,只要加上内地和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在区内大数据产业链发展方面定能大有可为。
第三,笔者一直提倡本港再工业化,藉此完善科研及初创的生态圈。利用本地的科研基础及销售经验,结合大湾区的高端工业生产技术,通过产学研与销售的互动,实现再工业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之余,亦可瞄准RCEP成员国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
第四,RCEP既为国家创造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香港作为区内首要国际金融中心,自能深化其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功能,并借助其金融科技人力资源及市场,驱动人民币数码化。
最后,凭借其完备的法制及训练有素的从业员,香港也能为RCEP成员国之间的公司争端诉讼,充当法律支持基地,并为区内培训法律人才。
注: Caroline Freund, Antoni Estevadeordal, and Emanuel Ornelas, ‘Does Regionalism Affect Trade Liberalization towards Non-Membe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4), (2008): 1531-1575.
邓希炜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一月十三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