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战升级: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挑战与机遇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二次执政以来,新一轮贸易战已全面展开。从2025年3月起,美国不仅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进口关税,还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贸易伙伴实施特定关税,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面对美国日益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盟、加拿大和中国等透过诉讼、谈判和反制措施试图缓解关税压力。然而,美国并未止步于此。3月26日,特朗普宣布从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汽车加征25%的关税,并计划在一个月后对美国组装汽车中的非美国零部件征收同等关税。与此同时,针对全球产品的 “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亦同步实施,进一步扩大贸易战的规模。
自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关税政策一直是其经济战略的核心。他坚信关税能够提振美国制造业、促进就业,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实情况却表明,这一政策正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担忧和负面影响。经典经济学理論早已证明,关税的提升会透过多种途径抑制经济增长。首先,关税导致进口价格提升,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实际购买力,进而削弱消费能力。其次,进口成本上升亦提高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并透过供应链传到相关产业,导致产出减少,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体投资环境。尽管如此,特朗普依然坚信,通过关税施加的压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越其潜在损失。然而,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升级,美国和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或将面临更大的伤害。
美国提出对等关税,将贸易对抗从双边升级为多边。面对特朗普无差别的关税政策,各国政府和各跨国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中长期的贸易格局及其投资战略。新的“对等关税”措施不仅会考虑其他国家对美征收关税的水平,还会综合考虑该国对其产业提供的补贴,以及任何美方认为可能存在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由此可见,所谓的对等关税,实际是以美国利益—尤其是企业利益—为核心而重新定义的贸易规则。实施对等关税,无疑会遭到各国反制。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得美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会惊人的相似。1930年的著名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也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激进尝试。为了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和帮助受困农民,该法案将美国近两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历史高位。法案通过后,来自各国的报复性关税措施也使美国经济面临重创,导致美国在大萧条时进出口减少近三分之二。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报复性关税是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直接原因,但是报复性关税对美国市场的压力,以及围绕法案的一系列负面争端,无疑是美国经济大衰退的催化剂。
时至今日,特朗普仍然试图以加征关税解决美国国内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使美国变得更加富裕。然而,根据对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时关税战略的评估,加征关税所带来的成效十分有限。相比之下,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往往适得其反。贸易战带来的通货膨胀、投资不确定性等负面效应,使得美国民众和企业同样受累。特朗普二次执政后,关税战愈演愈烈。如果对等关税如期执行,新的税收规则将不仅仅是特朗普为美国争取利益而发出的威胁,预期各国的反制措施也会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并进一步陷入类似当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困境。
据2024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欧盟、墨西哥、越南和台湾分列美国贸易逆差前五位,考虑到特朗普再执政后,中国已被美国征收20%额外关税,在此次对等关税的框架下,中国可能不会受到更多冲击。但对等关税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有待4月2日美国的最新公布,值得密切关注。
此外,这轮贸易战将会明显有别于2018年发起的中美贸易战,中国不再是美国关税针对的重点,波及范围将涉及更多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众多传统盟友,因此各国企业为控制贸易成本,投资策略料会呈现不同格局。
在中美贸易战期间,许多企业会选择与越南或墨西哥等国合作,以绕开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不过,面对特朗普可能实施更广泛的关税战略,这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将大减,以致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令“逃离”中国不再是规避关税最佳选择。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其国际投资战略以及以往对中国的投资决策,以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最新变化。
为了应对美国保护主义政策,世界各国也会更积极地寻求新的国际合作机会,试图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降低贸易战所带来的压力,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合作的契机,积极拓展与各国互惠合作。特别是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创新等领域,中国可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透过深化国际合作,中国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还能为构建更加开放、多元、互惠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重要贡献。
李晶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工商管理学学士(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课程副总监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四月二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