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香港机遇
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3月11日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在香港社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大局渐成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则由于本地经济模式已走到尽头,当前亟须转型寻找出路。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与以往对国家五年规划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次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从「十四五」规划中理解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进而顺势为香港经济创造新优势。
「十四五」规划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也确实会非常深远。然而,由于本港经济形态特殊,而对国家经济运行又缺乏足够了解,要准确理解「十四五」规划及其对香港的意义,并非易事。
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原属计划经济时代的指令性「五年计划」,逐渐演变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作用的「五年规划」,成为政府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重点在订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明确发展方针和主线,部署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任务。
作为一个宏大全面的战略蓝图,五年规划需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作为一个引领全国的行动纲领,也需要有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有很高的统筹协调性;作为一个庞大的战略体系,更经过各方充分研究讨论,除了整体规划外,还包括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规划,从不同层面分解落实到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前副主任徐宪平所编着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对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间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多角度作出深入阐释,甚具参考价值。【注】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政府面临百年未见之变局,针对未来发展的系统性战略谋划与布局。如果希望掌握国家发展规划的精髓,借助此一历史性机遇实现经济转型,香港特区必先从下列三大范畴入手。
本地经济一直以来奉行自由放任、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模式,对经济长期发展自然缺乏系统性战略思考。然而,旧的经济形态和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政府理应承担起经济转型的领军责任,对长期经济发展具备战略性思维,此为政府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5月14日港大经管学院举办的「香港经济前景展望」研讨会中,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莫(Paul Romer)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指出,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遏制全球疫情蔓延,抑或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政府都应该发挥更强而有力的作用,这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过去一段时间流行的「小政府大市场」管治哲学,已无法应对当代全球重要挑战,必然会被逐渐摒弃。研讨会上,众多学者及嘉宾对此表示认同和支持,认为特区政府确需放弃积极不干预的理念,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
「十四五」规划是国家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蓝图,体现了全局战略的系统思考。香港一方面必须深刻理解如何在全国发展战略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自我检视,主动策划适合本港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些都有赖管治团队具有全局战略的思维,但也正是特区政府长期受制于旧有管治模式下严重缺乏的一环。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要是依然惯性地「长于执行、疏于思考,徒有战术、缺乏战略」,甚至「无勇无谋」地无为而治,则香港经济转型就毫无希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后,国内省市各部门都根据规划精神,逐级制定切合自身情况的五年规划。特区政府如果未能结合国家的全局发展战略拿出「香港方案」,历史性机遇难免沦为历史性遗憾。
在一贯的管治模式下,特区政府处理经济事务的部门,基本上都是负责执行的行政部门,缺乏政策研究协调和战略制定的功能。反观内地,「十四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然后与众多相关经济发展部门和各级研究组织反覆讨论磋商。其他经济战略、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改委同样担当统筹协调规划的角色。若涉及更重大的政策,国务院还有更高层面的政策协调机制,来统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等。在政策研究方面,国家层面有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级智库和高等院校研究院等研究力量;至于部委层面,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都设有相应的组织架构。
在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政策同样需要强而有力的组织架构。以美国为例,经济政策由全国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统筹,该会主任往往是顶尖经济学家或者资深经济政策专家,委员会成员则包括副总统及各主要相关经济部门负责人。另外设有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由知名经济学家组成,为政府提供专业、中立的政策研究,同时协调各部门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的整体实力强大,联邦储备局在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研究力量之强、水平之高,全球罕有其匹。又如负责反垄断的联邦贸易委员会,也聘用相当数量的优秀经济学家。
聚焦香港的经济政策研究,无论政府内外都相当薄弱。本地各大学对此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多,而公营架构内高质量的经济政策研究也近乎空白。政策的协调和战略的制定可谓乏善足陈,并无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机制。
放眼未来,特区政府应建立一个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政策及战略规划和协调;另设一个高水平的「经济政策研究委员会」,掌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谘询和政策解决方案。有了这种组织架构的支撑,才足以构建战略性思维,而有望对接国家规划。
新型战略思维和管治模式转型,还需以大量专业研究人才和新型管治人才配合。香港经济政策研究存在着人才断代、后继无人的现象,务须从三方面弥补。第一,积极确保高等院校重视和优化经济政策研究。第二,竭力吸引具备良好学术训练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加入政策研究机构。第三,加强培育本地优秀经济学人。
在经济管治人才方面,应着重培养战略思维、全局眼光、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对现有优秀人才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并提升其领导能力。政府一度设想的政府官员培训机构和计划,似乎未能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则应利用本港的国际化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各方精英加入管治团队。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经验,推行「政府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定量选拔杰出青年到国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按规定回港在政府或公营机构工作。
特区管治班子常被诟病为缺乏担当勇气、创新意识和战略思维。香港能否抓住时代机遇,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并走出社会和经济的困局,重塑东方之珠的辉煌经济,都全系于能否从速培养出一批新型经济管治人才。
注:徐宪平等,《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蔡洪滨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六月二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