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香港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容易变得过时,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化,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未来的教育会是怎么样的?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一书中,提出了四个不同的假设情景给我们思考。第一是假设未来形势基本不变,正规教育继续扩张,配合其他方面的转变。另外三种假设情景就较为新颖,甚至带点天方夜谭的感觉,包括「教育外判」(education outsourced)、学校转型(schools as learning hubs)及随时学习(learn-as-you-go);这意味着传统的学校制度瓦解,学习变得多样化、个人化。到底香港未来的教育会变成怎样?这是一个与当前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
5月14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与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合办「香港经济前景展望」研讨会,内容涵盖五大范畴,笔者负责主持最后有关教育、社会平等及流动性的讨论环节,由黄英琦女士、程介明教授、陈易希先生和院长蔡洪滨教授先后发言。虽然历时短短一个小时,内容却极其丰富,笔者在这里作一个扼要的介绍,并分享一些个人感想。
黄英琦女士指出,过去和未来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点:第一,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化,社会的需求随人口结构改变,人要为寿命延长后的日子妥作安排。第二,气候突变改变全球。第三就是我们将永远处于beta状态,犹如电脑软件的试用版(beta version),许多事情都变动不居,难以定格。第四,旧工作消失,新工作随之出现。
黄女士提出应该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教育要多元化,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后大学联招的名额应该大为削减,腾出名额招收来自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要发展出多样性的教育,还须靠相关活动带动,目前她就正在进行一项由赛马会赞助的项目,培训一批休学10星期的老师,让他们回到学校之后,在教学上加以创新。
程介明教授补充解释学习和教育的区别,学习(learning)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教育(education)或教育制度,则是西方工业化后的产物,是社会为个人而设的。时代变了,教育也应该改变。现在教育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没有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他打了一个比方,说我们需要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可惜大学当局和老师抱持的却仍是二十世纪的思维,而家长的想法更停留在十九世纪!
陈易希先生介绍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小时候学业成绩十分差劲,但是特具好奇心,对发明很感兴趣。在开明的家庭和友善的老师鼓励下,参与各种比赛,一步一步自我提升。他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包括怎样通过亲身经历去提高能力,例如在发明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不足,或如何努力锻炼沟通技巧,把脑海中的意念清晰向别人表达等等,而不是仅仅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这也许就是程教授所说的「知」(knowing)和「行」(doing)的分别,教育应要帮助学生提高「行」的能力,而非只帮他们「知」,毕竟今时今日,同学用谷歌在网上搜寻一番,就已几乎无所不知。
蔡洪滨院长表达了他对本地教育和整体社会的乐观看法,不过他也慨叹作为金融中心,香港在教育和研究发展方面仍远远及不上国际水平。 2016年,香港花在教育的公共开支仅占本地生产总值(GDP)3.3%,低于OECD平均5.1%和以色列5.8%的水平。研发开支更只占GDP的0.8%,反观以色列的相应占比高达4.5%。鉴于以色列与香港相比,同样天然资源不足,人口规模亦相若,他深信若当局能增拨教育和研发经费,定当有利于本港经济的长远发展。
笔者对于当日各嘉宾表现出的热诚十分佩服,也极为赞同他们的看法,这里补充几点个人的意见。第一,多样化是好的,但这些改变往往对资源充足者裨益较大。互联网的发达,的确让一些有准备的人更方便更好地学习知识,但是对于条件不足者,这些变化会否拉阔贫富学生之间在学习表现的差别?通过12年学校教育,再经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进入大学,仍然是家境清贫子弟最可靠而又力所能及的出路,若把基于HKDSE成绩取录的大学名额大幅缩减,是否有违公平原则?这些问题都是在教育改革中所必须考虑的。
第二,笔者设想,未来的香港教育界仍将有一批主流学校,其中虽然都会注入新元素,但其大部分课程和教授方式大概与以往相近,而同时增加的非主流学校,其课程和办学方式,却可能会与主流学校相当不同。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宜「贪新不忘旧」,「贪新」指勇于大胆尝试,「不忘旧」就是不必一窝蜂革新,值得保留的旧方法就应该加以保留,同时认真研究怎样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第三,笔者十分认同好奇心的重要,但是认为也应该重视培养健全人格。生命中难免遇到或大或小的逆境,其中只有部分纯属不幸,而一般来说,希望愈大,挫折愈大。如果没有应付逆境的能力,就不能走得远。此外,我们也须具备知难而退的智慧,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大多数人从定义上来说都是平庸的,举例说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却有成为伟大音乐家的心愿,要社会上设法成全我这个梦想,就是一种浪费,对我也是一种误导。如果好奇心是人的一条腿,那么健康的心理质素和智慧则是另一条腿,我们靠两条腿才能走路,一条腿是走不远的。
未来的教育将会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它很可能是目前教育制度的延伸,但是一定会加入很多新成份,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也肯定会增加。程教授根据自己的发现,呼吁与会者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作出贡献,本文读者也不妨细想他的心声。
赵耀华 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五月十九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