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就 情骗横流
交友应用程式的流行和针对新冠疫情而实施的社交距离措施为人际关系带来重大变化。近年欺诈案在香港特区层出不穷,升势不止。笔者相信这与疫情期间流行网上聊天交友不无关系。
根据香港警方的资料,诈骗案在这两年间大幅飙升;在2021年共计19249宗,较2020年增加3696宗,升幅几近25%。
从【表】可见,电话骗案、网上情缘骗案和投资骗案升幅较为显着。在2021年上半年发生的822宗网络情缘骗案共涉及款额2.9亿港元,受害者85%为女性。在2021年,全年共录得1659宗网络情缘骗案,比2020年增加83%,涉及款额约6亿港元之多。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资料,近5年来在美国发生的网上情缘骗案涉及的金额高达13亿美元,为各类诈骗案之最。在2021年,损失金额更创5.47亿美元新高,较2020年激增近八成【图1】。网上情缘骗案的平均损失金额亦逐年递增,在2020及2021年分别为9300及9768美元。
委员会的报告亦指出,爱情骗案对长者造成的损失最大。在2019年,60至79岁的年龄组别的损失超过8000万美元,年龄80岁以上的受害者的损失金额为330万美元。在2020年,趋势持续,70岁以上的年龄组别最高的个人损失金额中位数,达9475美元。
在新加坡方面,2021年共报告了1099宗网上情缘骗案,递增走势持续【图2】;损失金额从2011年的230万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3310万美元,平均损失金额则由2015年的31168美元增至2020年的40218美元。
資料來源: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的Scam watch数据显示,在2021年共接获的3424宗情缘骗案中,47.8%受害者为女性,50.1%为男性。损失金额达5618万澳元,女性损失共约3202万澳元(约占总额57%),高于男性约2412万澳元之数。从【图3】可见,45至64岁组别最受影响,所涉骗案共1111宗;55岁以上人士损失最大,平均超过25万澳元。
至于英国,根据英国行业机构UK Finance的统计资料,在2020年1至11月期间,爱情骗案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受害者的平均损失为7850英镑。由于社交距离限制,愈来愈多人在2020年转战网上约会,网恋骗案也随之增加。英国的Online Dating Association估计,在英国第一次封城期间,超过230万市民曾使用约会应用程式,64%的受访者视之为单身者的救生圈。
网上约会日益普及,亦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英国反诈骗行动机构(Action Fraud)在2019年的报告指出,爱情骗案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63%的受害者是女性,而她们的平均损失金额是男性受害者的两倍。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数据,在2020年4至6月期间,超过40%的英国人因为疫情而在家工作,而总工作时间比前3年减少约20%。期间许多实体零售店的顾客流量减少,但网上销售额在2020年2至4月期间却增长了46.8%。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的工作和休闲活动模式,亦助长了网络罪案,而这股歪风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尤甚。针对互联网使用量的升势与网上骗案增多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Kemp等(2021)利用反诈骗行动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2020年3至5月期间,网络犯罪和欺诈案急剧上升。
骗徒以浪漫手法「钓愚」(phishing),和受害者发展网恋后,便会以投资计划、资金周转或解决财务困难等借口诱使对方转账至其离岸银行户口。至于具体的骗术类型,从经济学角度可理解为:
1.庞氏骗局
纪录片《Tinder诈骗王》中主角Simon Leviev冒充以色列钻石大王的儿子,在交友软件Tinder上先锁定目标,然后和受害者到五星级酒店约会,以私人飞机款待来制造富豪假象;又装作被敌人追踪,要求受害者向财务公司或信用卡公司借贷助其解困。如此手法跟庞氏骗局如出一辙,利用首名受害者的金钱以供其炫富之用,继而骗取其他受害者。据估计,自2017年以来,Leviev已成功诈骗了超过1000万美元。
类似行骗手法亦曾在本港出现,受害者为一名年长女士,她误堕「假冒官员」电话骗局,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分多次将2.5亿港元存入骗徒提供的银行户口。警方在本案拘捕的一名涉案78岁男子,他本身也是电骗受害者,被骗徒以2万港元利诱,布下一个又一个的庞氏骗局。
2.资讯不对称
在《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合着书中,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卡洛夫(George A. Akerlof)和席勒(Robert J. Shiller)指出诈骗源于资讯不对称,具有资讯优势的一方(骗徒)往往能从中渔利;资讯较贫乏的一方(受害者)则不免吃亏。
网恋骗案中,受害者一般从社交平台获得骗徒的资料,难以准确辨别真伪;在这样的监护关系(wardship relationship)中,受害者很容易处于被监视的位置,不断被骗徒灌输不对称资讯而受骗。
3.非理性行为
书中亦触及受害者的非理性行为,亦即骗徒利用人性的弱点,诱使受害者堕入情网,使其无法自拔。
把自己毕生的积蓄拱手送给一个从网上认识的陌生人,属非理性行为。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Monica Witty在《互联网上的真相、谎言和信任》(Truth, Lies and Trust on the Internet)一书中对网恋进行探讨。她认为由于双方之间的认识不深,加上互联网有利个人尽情表达自我,容易发展出高度亲密的超人际关系,但同时亦容易营造出不真实的理想形象,产生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受害者往往因而疏于防范,轻信骗徒;这种自动堕入圈套的非理性行为,也就是骗徒容易得手的关键。
总括而言,网恋骗徒往往透过虚假讯息「钓愚」,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为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造成感情伤害。要提防受骗,除了确保个人资料安全,更重要的是明辨慎思,以便识破包装完美的假象。
经济学巨擎凯恩斯就曾说过:「无论是对是错,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观念,都总比常人所理解的更有份量。」经济学家观察到资讯落差所产生的市场失灵,每每使人在自由市场经济决策过程中,作出错误决定。所以,多参考经济学者之言,并学习其思维,相信对于防止受骗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Protecting Older Consumers 2019–2020”, 18 October 2020.
Kemp, S., Buil-Gil, D., Moneva, A., Miró-Llinares, F., & Díaz-Castaño, N. (2021), “Empty Streets, Busy Internet: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Cybercrime and Fraud Trends During COVID-19”,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73 (4), 480–501.
谢国生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章颖芝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