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绿天鹅」的潜在乱局
环顾世界各地,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难频生,而且破坏力极强,冲击各行各业,影响经济稳定,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近10年来,全球经济因气候变化灾难而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平均每年高达约1.3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本地生产总值(GDP)的0.2%左右。 2018年加州森林大火的损失为35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1.7%。上月台风杜苏芮直袭福建省,亦造成千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Felix Suntheim和Jérôme Vandenbussche认为,透过在金融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股票市场,可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过去50年内约350次大规模气候与自然灾难中,有10%对总体市场的影响超过14%。例如2011年,泰国水灾引发该国股市在40天内大跌30%。
2020年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绿天鹅」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势将成为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风险。美国精算师学会(Society of Actuaries)最近期发表的新兴风险调查结果显示,气候风险由2019至2022年期间,连续4年被视为主要风险之一,可分为「实体」与「转型」两种。实体风险是指极端气候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企业成本增加而利润减少,增加金融业运作的成本与风险。转型风险则指为了减缓气候与自然灾难的冲击,各国政府实施减碳政策,将会窒碍高碳排放产业的经营。在企业贷款合约中,高碳排放机器设备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将会下降,而提高信用风险;贷款给这些产业的银行自然首当其冲。
2017年成立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简称NGFS),在其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若全球暖化失控,预计2100年实体风险对GDP的损失比率将累计达25%。此外还有许多实体风险无法纳入评估,至于海平面上升、天灾造成人口迁徙、区域冲突等造成的损失,更尚未纳入计算之中。马尔代夫等岛国由于境内80%的陆地面积海拔高度不到1米,因此随着海平面上升,估计或会在2100年之后完全陆沉。全球暖化亦影响粮食生产,若气温增加摄氏2度,热带地区小麦或会减产20%。
美国金融企业MSCI在2021年基于不同情景下,评估产业受转型风险冲击的程度。例如当温度增长可控制在摄氏1.5度,高碳排放产业的转型风险较大,欧洲的能源公司资产价值平均将大减67%,创新的低碳技术产业则会增加18%收入。至于电力公司的资产价值虽然也将跌近六成,但低碳技术亦将为其增加四成收入。
若温度增长摄氏3度,各国政府的减碳政策或会转趋消极,转型风险对各产业资产价值造成的损失便会较小;电力公司的资产价值将减少约两成,却因减碳诱因不足,创新科技带来的新收入也将大幅缩减。以上数据显示,转型风险与实体风险是翘翘板的两端,为回避转型风险而不愿积极减碳,难免加剧实体风险。
新冠肺炎大流行促使金融业界重新评估系统性风险的代价。根据柏君哲(Michael Baldinger)2020年的分析,疫情与气候变化有三大共通点。第一,新冠肺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灾难,世界各国因未能及早防范而备受重创;面对气候变迁,亦须引以为鉴。第二,疫情突显在全球化下,复杂的供应链面对灾难时如何不堪一击;气候变化所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同样足以瘫痪世界经济。第三,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冲击虽有缓急之别,但若有关当局应对疫情不力,以致气候风险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下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源自气候冲击,因此监管机关有责任要求金融机构评估并揭露其气候风险。为此,法、英两国的中央银行在2021年率先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和系统启动气候变化压力测试;欧洲各国的有关测试则在2022年展开。至于美国,联邦储备局亦于近年成立了相关委员会,拟于2023至2025年要求金融界将气候变化纳入压力测试。日本央行则推出新的贷款工具,提供资金支持气候变化的项目。
金融气候压力测试实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在极端气候下,其资产可能蒙受的损失。例如英伦银行一份报告提及,全英国的房贷物业约有10%处于容易水浸区域,因此建议各银行查找房贷抵押品位于水浸区的比例,再按灾情不同程度预计所涉损失。
美国银行则以5级飓风来模拟其房地产抵押品可能蒙受的损失。
事实上,目前不乏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英伦银行的巴滕(Sandra Batten)认为,气候变化将增加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预测的不确定性,影响央行达成货币稳定的目标政策。 NGFS的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将扩大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削弱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因而建议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此举是否适当,各界至今未有定论。鉴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限,难以充分覆盖低碳转型风险;反观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因具备较多而富弹性的政策工具,相信更可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之效。
若要准确衡量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业将面临4项挑战:一、分析数十年来各种气候路径的影响;二、长期预测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三、气候有地域和产业差异,因果关系各有不同;四、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出现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以金融业必须运用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思考气候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商品组合风险、气候风险情景假设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综合评估气候变化的冲击,从而掌握潜在营运风险,相应调整风险控制与营运策略。
面对来势汹汹的气候变化,全球金融业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制定方针,方能化危为机。正当各地经济从疫情中陆续复苏,现时正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各国政府的提振经济计划不妨与相关绿色转型结合,以负责任投资作为复苏基础,并进行有助绿色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金融业在提供信用流动性的同时,亦应善用金融资源,引导产业迈向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和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20), “The Green Swan: Centr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20), “Green Swan 2 – Climate change and Covid-19: Reflections on Efficiency Versus Resilience”.
Baldinger, M. (2020), “The parallels between Covid-19 and Climate Change”, UBS Report.
Batten, S. (2018),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cro-economy: a Critical Review”, Working Paper No.706, Bank of England.
谢国生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
何敏淙先生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三年八月三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