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征费 何时减废
根据环境保护署公布的2022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本港每天人均垃圾产量为1.51公斤,不仅高于台湾台北的0.37公斤【注1】和日本东京的0.89公斤【注2】,也没有达到特区政府2013年提出的10年减废目标(0.8公斤以下)。作为应对措施之一,政府计划今年8月1日全面实行城市固体垃圾按量征费。
难求一步到位
对垃圾征费最简单的理解是,只要污染者的经济成本增加,产生的废物自然会减少;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么?
对垃圾以量征费的国家地区虽然不多(例如台湾、日本、南韩和德国),但从这些先行者的经验却可看出,垃圾征费政策从实施到取得成效都经历漫长时间,无一例外。
早在1950至1980年,日本就已立法规管废物处置,真正见效却足足历经了10年。从1988年至2000年分类普及期迈向2000年至2006年的3R原则(即减少、再用、回收)推进期,直到2006年才全国推行垃圾征费。在立法初期,日本每天的人均垃圾产量非降反升,由1985年的0.95公斤迅速增至1988年的1.06公斤,增幅为11.6%;主因是战后该国经济腾飞,执法效果亦欠佳。
及至2006年全面推行垃圾征费后,日本每天的人均垃圾产量才显著减少,从2005年的1.13公斤跌至2017年的0.92公斤,降幅为18.6%,每名市民每年所负担成本也从1998年的125.9元下调至2012年的27.6元。
废物回收窍门
为什么仅仅依靠垃圾征费不能保证达到减废的环保目标呢?让我们一起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吧。
首先,打开一包家庭垃圾,里面五花八门,不加分类就丢弃,势必增加回收再用、循环再造的难度。但是,我们是否知晓怎么正确分类呢?垃圾分为资源型(可被循环再造,如纸张、塑胶瓶和玻璃容器)、厨余(有机废物,如水果皮、菜叶、过期食品和咖啡渣),以及其他一般垃圾(通常不能被回收) 。
这个分类看似简单,却有诸多细节需要认真分辨。比如普遍认为纸张可以循环再造,但很多纸制品由于用了不同纸张纤维,或者加入了其他材料(如塑胶),导致很多看似是纸的物品不能回收。比如装鸡蛋的纸盒,由于混合了较短的纸纤维,就不能被化为纸浆重新利用。至于常用的纸杯,因为加入了防水防漏的塑胶,同样无法循环再用。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这些垃圾分类的细节不可能一天就学会,要养成习惯更需长期教育推广,配合赏罚措施
第二,垃圾妥善分类后应该送到哪里?名为「绿在区区」的全港社区回收网络涵盖逾170个公共收集点【注3】,接收市民提交的回收物,平均约4万人共用一个回收点。
香港30%的固体垃圾是厨余,但有厨余回收设施的公共屋村只有91个【注4】,平均约8万人共用一个屋村内的收集设施。
收集点有限,好不容易做好分类的市民,就要拎着垃圾走到不近家居的回收点。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香港人来说,非常不便利,势必打击市民分类回收垃圾的积极性。
放眼海外,标兵台北市如何回收垃圾?当地采用分天、分类回收方式,比如每逢周一、周五回收平面类资源物(如干净的旧衣物和废纸),垃圾车会在指定时间开到各个社区收集。
民众也可以通过手机程式追踪垃圾车的时刻表,以免错过。垃圾车的回收措施,令台湾的家居垃圾回收率在2018年就达到了52%【注5】,远远高于2022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中所述的32%。
成本决定效益
第三,经过分类的垃圾运到回收站,会被怎么利用呢?垃圾分类回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但要再生资源被大众接受,仅仅靠环保教育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让再生材料产生高于原材料的经济价值。
如果再生材料的成本高于原材料,再生资源的企业就无法长期生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材料的再生成本已经大大低于原材料。比如清华大学和澳洲麦觉理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显示,从废弃的手机、冰箱等电子用品中提取一公斤黄金的成本是2000美元,等于从矿产中提取同样重量黄金的成本的5% 【注6】。当前人人喊打的塑胶制品正是因为制造成本低,回收成本高而陷入一个污染的恶性循环。若要更多垃圾变废为宝,必须依靠在回收一环善用科技,而政府政策和资助无疑至关重要。
垃圾征费是香港迈向环保城市的第一步,然而垃圾变废为宝不是单一的垃圾征费就可实现。迈出第一步不易,但更不易的是要坚持前行。减废环保不仅需要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减少浪费,也有赖政府和社群的支持和投入。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共同的香港更加美好。
【注2】:https://www.env.go.jp/en/press/press_01276.html
【注3】: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zh-hk/waste-reduction-programme/greencommunity#overview(检索于2024年1月28日)
【注4】:https://www.foodwasterecycling.hk/wp-content/uploads/2024/01/Smart-Bin-locations_0131-1.pdf
【注5】:A Load of Rubbish,《经济学人》,2018年9月29日
【注6】:Modern-day Alchemy,《经济学人》,2018年9月29日
范亭亭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市场学高级讲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四年二月一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