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棉花看世界
最近,新疆的棉花成为国际重要议题,使平凡的棉花,再度引起关注。若论单一商品,今天的棉花,远不若芯片、石油或黄金那么受人重视。然而,大多数经济体由农业迈向工业,初期都以纺织业为主,而作为农产品的棉花,是纺织业的主要原材料,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由农业到工业的桥梁。不单如此,棉花及其有关的纺织业,数百年来均与全球政经发展紧密地交织一起。这里就棉花对全球经济发展作几方面简单的回顾。
人类认识和种植棉花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均分别有数千年前使用棉花的历史证明。欧洲人虽然一早知道棉花的存在,像被认为是西方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Herodotus)著作中曾提及在印度有「生长羊毛的树」,但对棉花并不认识。在十六世纪前,欧洲人的衣服以羊毛和麻布为主要材料,但随后的殖民主义时代,让欧洲人认识到棉纺衣物的优点,也促进了数百年棉纺工业对全球经济演变的影响。
棉花和纺织的生产技术不算复杂,甚至可以是家庭手作,所谓男耕女织。不过,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下,生产力自然很低,亦无规模经济效应。然而,欧洲对棉产品需求大幅上升时,遇上了工业革命。 1784年,英国人萨缪尔.格雷格(Samuel Greg)在曼彻斯特郊区建造了第一家机械化的棉纺工厂,以附近河流的水力作为能源。自此,机械化生产愈趋普遍,生产力大幅提高。之前在棉纺生产中心的印度,需要5万小时的工作才可以纺织100磅的棉花,到1825年的英国,则只需135小时【注1】 。
产量上升使产品价格下跌,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促使英国棉产品的出口在20年内增加了16倍。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原来的棉产品出口国反过来成为西方产品倾销的目的地。二是英国的强劲出口,迫使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其他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像法国便在1806至1814年期间禁止英国棉产品进口。在没有英国产品竞争的环境下,加上机械化的提升,欧洲其他国家也巩固了棉纺和其他行业的工业化。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需要强大的国家体制,如巡视边境的武装力量和审裁贸易案件的法庭。被殖民制度弱化的地方如巴西和印度等,都没有这些条件,它们的棉纺工业自然受到欧洲产品的严重打击,在随后的200年,工业化的步伐仍然远远落后欧美,到今天仍然如是。
棉纺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材料,而当时欧洲所用棉花主要来自美洲。欧洲殖民者恣意掠夺新大陆的土地,并将原住民赶尽杀绝。除土地外,棉花的种植亦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被贩卖到美国作奴隶的非洲人。在1783至1808年间,便有17万非洲人被卖到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园作奴隶。众所周知,奴隶制度的存废是1861年美国内战的主因,内战使美国的棉花工业陷于停顿。习惯了在全球左右逢源的英国商人,这时又转向印度。美国内战的第二年,英国人在印度的基建(主要是铁路)投资,是一年前的两倍,而来自印度的棉花,达到当年英国棉花进口的75%。
相对于美国棉花种植园的奴隶工,是英国棉纺工厂里的童工。工业革命使人想起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蒸汽机,但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出现并没有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工厂的生产模式,淘汰了家庭作业式的纺织品,妇女和儿童在没有选择下只能出卖长时间的劳动力来赚取微薄的工资。大文豪狄更斯少年时亦因父亲欠债入狱,当上了数年的童工,因而笔下都是苦海孤雏、块肉余生。纺织和其他界别的工人数目,在工业化期间迅速增加,形成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推动了全球各地的工人运动和社会运动,左右着全球政经的演变。
与此同时,棉纺业的生产和外贸规模愈趋庞大,增加了产业的全球化程度,同时也有必要引进中介的角色。当时较大型的企业要协调棉花的种植、采购、纺织、制衣、进出口和融资等各个环节及利益相关者,这个模式可以说是现时全球化资本主义商业的雏形。
上文提到美国南部的奴隶工和棉花种植,属于美国的农业范畴。美国棉纺工业的发展,则是另一个故事。早期美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英国、欧洲有相当的差距;美国得以在后来追上,靠的是明目张胆的窃取外国知识产权【注2】 。不单是民间为了商业利益这样做,美国政府亦鼓励有关的做法。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弥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书中,表明会奖励那些把有价值的行业秘密带到美国的人。 1793年的美国专利法,更授专利权予那些从外国偷回来的新技术发明,使有关人士可以在美国名正言顺地利用新技术来赚钱,但外国人则不能获得美国的专利权。英国为了保护领先的经济地位,则禁止纺织机的出口和纺织工人移民外国。
1789年,21岁的英国人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乔装为雇农从英国到达美国。他在英国时于一家有专利技术的棉花工厂工作,掌握了有关的技术,并在美国建立同类工厂再加以发挥,成为颇有名气的企业家。有人称他为美国工厂制度之父,第七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森(Andrew Jackson)更称他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但英国人则叫他作叛徒(Slater the traitor)。
Slater移民美国20年后,美国的纺织业技术仍然落后于英国。当时英国的领先技术,是埃德蒙.卡特赖特(Edmund Cartwright)发明的织布机,但有关技术最终也被美国偷去。来自波士顿的美国商人法兰西斯.罗威尔(Francis Lowell),多年来一直从英国进口大批成衣,并与英国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其后他访问苏格兰的爱丁堡,但因身体不适,按医生的嘱咐逗留了一段时间。期间,他获得一些朋友的推介,参观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禁卫森严的一些纺织厂。参观时他并没有刻意问什么问题,也不作任何记录。 1812年他回美国,船在大西洋半途中给英国护卫舰截停,经过数天的拘留搜查,英国士兵找不到任何证据后将他放行。 Lowell回到美国后,凭他惊人的记忆力,重组英国先进织布机的资料,并在麻省开设有关的纺织厂,以及将技术进一步提升。通过类似的故事,美国一步步追上英国和欧洲的技术水平,并在随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以上是全球经济演变中棉花飘过之处的一鳞半爪,反映出棉花及棉产品所见证的是非成败。新疆的情况提醒我们,轻轻的棉花,到今天依然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注1: Beckert, Sven.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4.
注2: https://www.history.com/news/industrial-revolution-spies-europe
陆炎辉 港大经管学院荣誉副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四月七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