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
随着全球温度变暖,极端炎热的天气日益严重,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愈来愈高。同时,温度上升加剧水的蒸发,导致极端降雨以及台风更加常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多。
根据中国国家应急管理部资料,2023年全年中国大约有950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与过去5年的均值相比,房屋倒塌数量上升将近一倍,直接经济损失上升13%。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洪涝灾害和山泥倾泻事故频发,超过300人因灾死亡或失踪,紧急转移安置达85.6万人次。
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不仅为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和严重影响,亦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笔者的研究团队对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以及其所有子公司的气候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研究了各种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台风、洪水、干旱)如何影响这些企业的绩效。
通过分析约40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和这些公司拥有的超过14万家子公司近20年的资料,我们发现气候灾害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很大。根据我们估算,中国每年因各种气候灾害导致企业平均资产回报率(ROA)降低了大约0.62个百分点,而中国企业的ROA在过去20年的均值大约是4.7%。
仅极端高温每年就会令中国上市企业的ROA降低大约0.37个百分点。我们的研究估计,如果全国各地极端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摄氏32度)增加10天,上市企业的ROA便会降低1.38个百分点。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还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气候相关风险指数”来衡量企业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
这些极端气候灾害具体是怎样影响企业的绩效?众所皆知的是,某些极端灾害,例如洪水和台风等,能够直接导致生产中断和设备损坏,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在这些灾害特别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的生产计划。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即使是那些不具有毁坏基础设施能力的极端气候风险,例如极端高温和低温,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这主要是因为在极端温度下,设备维修成本和应急措施成本都会提高;与此同时,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因为工作环境的不适而显著降低。
此外,很多行业的收入是非常依赖于适合的自然条件。例如,在气候恶劣时,人们外出需求减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业绩都会降低。最后,资本市场也更关注极端气候灾害对企业的影响。在那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投资者因担忧企业前景,从而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导致其股价波动及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
面对如此巨大的气候灾害成本,企业如何应对?企业如何能综合提高其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降低各种气候风险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应该从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气候保险和绿色生产等多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应该充分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其生产和业务带来的影响,以便制定应对预案。具体来说,企业需要综合分析极端天气可能对生产、供应链、员工生产率、设备营运效率、营收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例如,采用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可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确保在面临极端天气时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损失。
其次,企业应该加强其基础设施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例如,企业可对建筑物、排水设施、应急供电等设施进行加固和升级,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此外,企业在新建工厂或分支机构时,其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相关风险,也应该成为选址时的重要考量。
第三,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把极端天气监测和预警纳入工作范畴。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动态资讯,加强气象预警服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对企业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建立应急回应机制,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总结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经验,调整和完善应对策略,确保企业在未来遇到气候灾害时能够有效降低损失。
第四,气候保险也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重要手段。购买气候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经济保障,减轻相关损失。例如,市场已有多种保险产品覆盖极端气候灾害对农业企业的影响。对工业企业而言,产业中断保险、物业保险等都是其抵御气候风险灾害的重要保险产品。
最后,除了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外,企业也应该以积极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例如,若有更多企业能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环保技术和采用能源效益较高的生产方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将来面对的气候风险灾害将会显著减少。同时,企业可加强内部培训,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认识,培养绿色生产的意识。
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政府、社区、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推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工作。这些行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应对气候风险时的能力,也会显著提升其ESG表现,从而更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何国俊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四年八月七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