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下的新政策
鉴于金融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各大经济体逐步迈向数码化转型,我们预期在可见的未来,央行将由发行实体现金转向发行数码货币,并将其普及化。事实上,在近几十年的批发性支付系统内,银行接受央行数码货币的情况已屡见不鲜。谢国生博士与何敏淙先生在2021年9月29日的〈龙虎山下〉专栏中撰文解释了央行数码货币(CBDC)的发展已经蓄势待发,读者可前往参考这篇富启发性的文章。
目前,在多个大型央行的数码货币计划当中,中国的数码人民币项目或许最受瞩目,该计划正在试验阶段,国家亦逐步推广中。根据新华社报道,截至今年5月底,数码人民币的累计交易金额已达到约830亿元人民币(约123.3亿美元)。国内已开通了电子人民币业务的营运单位达457万个,而国外各大经济体亦处于货币数码化的过渡期。譬如在2017年,由于使用现金作零售支付的情况减少,瑞典央行开始试行一种名为「电子克朗」的央行数码货币。在巴哈马,由于地理原因使转移实体现金的成本相对较高,推广电子支付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亦可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其他八十余家央行类似,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在研究推出数码货币「电子港币」(e-HKD)的可行性。种种迹象表明,央行数码货币在不远的未来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实施。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1年的资料,学术界已经针对引入央行数码货币对宏观经济将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此类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发行央行数码货币对于商业银行的总体贷款及投资的影响、对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数码货币作为新型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本文也将探讨引进央行数码货币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并重点讨论其如何作为新型政策工具。
笔者相信,当数码货币实现完全程式化后,可以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率并减轻其副作用。假设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或印钞以筹集资金,并用这笔钱向其公民发放经济补贴(stimulus check);若要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该举措有两大潜在隐患:其一,人们可能并不愿意立即花掉收到的补贴。其二,他们如若在收到补助后马上消费,经济将面临通胀压力。
现在假设有两种版本央行数码货币,为了论述方便,我们称其为非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和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非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与纸币的汇率为一兑一。然而,公民收到的经济补贴是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其内置程序如下:倘若接收方在收到货币后一定的宽限期内(比如两周)进行消费,那么该笔补贴可以按其面值接收。但是,如果接收方没有在这段时间内使用,该笔补贴将在宽限期后开始贬值,比如以每周10%的比例贬值。该宽限期后自我贬值程序,旨在激励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的持有者在短期内进行消费。一旦商家接收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宽限期将重置为两周。
由于商家可能并不想保留会自动贬值的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它可以转换为不贬值的数码货币。为了达成这点,还需要建立一个实时数码兑换系统,以供人们进行汇兑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与非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
由于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在宽限期后自动贬值的特点,其汇率将不再是一兑一,而是由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的实时供需决定。因此,以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计算的产品价格将会高于以实体货币或非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计算。当下一组消费者收到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时,将再一次激励他们在宽限期内使用该货币。由此,程序化的宽限期除了达到传统刺激型补贴的效应外,更可额外刺激消费。随着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持续由消费者转手到商家,再由商家通过兑换市场回到消费者手中,这将会有效地持续刺激消费。
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具备另一优势,在刺激同一消费水平的前提下,它将带来相对较小的通胀压力,因为总有部分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持有者无法在两周宽限期内完全花光该笔数码货币,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的总额将逐步减少,直到政府注入更多的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
倘若注入的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并未达成促进消费的目的,也就意味数码货币并未频繁地转手,同时货币持有者并未在宽限期内花光货币。在此情形下,该轮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将迅速缩减,通胀压力极其有限。
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的自动贬值宽限期,与香港政府发布消费券的有效期有类似的激励机制。不同的是,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将通过兑换市场流通回到消费者手中,并将继续激励未来的货币持有者进行消费。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两种数码货币之间存在着兑换市场,且其中一种是可程式化的。
让中央银行数码货币程式化并不是崭新的概念。例如,英伦银行今年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这可以通过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DLT)的智能合约来完成。
简单而言,这些合同的逻辑就是「如果X发生,则将Y支付给Z」。本文提议的新概念,是将智能合约不限于为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编写一个宽限期,还需要在每次消费行为产生之后重置宽限期,并建立两种版本与实体货币非一比一固定汇率的央行数码货币体系。
虽然笔者倡导央行考虑研究该种形式的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我们也注意到建立该系统实际上存在尚未克服的技术问题。除了建立额外交易市场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以外,另有一个潜在问题是可能出现虚假交易以延长宽限期。
笔者相信此类问题会有相应对策,因为虚假交易可能会对提供此类服务的商家产生收入和税收上的影响,而政府亦可立法规管此类虚假交易,防止有关问题发生。
在设计央行数码货币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如何恰当利用用户数据,以及需要保护私隐的数据级别。
国际清算银行去年指出,私隐不等同于匿名,而通过利用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的软件系统,央行数码货币系统可以在保护消费者私隐的前提下,分析匿名交易历史以获得更多的讯息。笔者在本文所提出的央行数码货币设计特征并没有太多私隐问题,我们所需要跟踪的是与每个数码货币单位相关的交易历史,而非每个用户的交易纪录。
笔者相信,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的发行,有助许多新的政策工具和商业用途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仅是提出了一种利用可程式化央行数码货币,以实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案例,央行数码货币进行程式化将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參考文章:
Bank of England,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design”,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 March 2022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motives, economic implications and the research frontier”, BIS Working Papers, No. 976, November 2021
〈数码货币 蓄势待发〉,谢国生、何敏淙,《信报》,2021年9月29日
Xinhua, “China’s digital yuan transactions hit 83 bln yuan”, english.news.cn, July 14, 2022
房育辉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教授(管理及商业策略、经济学)
孟晓璇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研究助理教授(经济学)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八月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