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校园康体设施与众共享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在5月16日修订租订场地措施,目的是打击康体设施的「炒场」活动。主要改动是透过网上订场系统进行实名登记,已订场地不得转让,订场者必须亲身签到取场;同时让透过「康体通」网上预订服务的市民优先订场。电脑系统仍采用先到先得的租订形式。不难想像,大部分场地在网上预订阶段已经一扫而空。
新措施虽然有效地打击「真人排队党」,但「网上排队党」却应运而生,不少场地流入二手市场(「炒场」活动),据报其中价格比实行新措施之前更高。炒价上升的主因相信是进一步收紧的实名制措施,迫使炒场者必须亲身到场签到,而加重有关营运成本。
无奈当局似乎依然着力于优化订场系统。 6月15日,时任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以书面回覆立法会议员质询时指出,康文署正开发一套全新智能康体服务预订资讯系统,以取代现有「康体通」电脑预订系统,未来两年将分阶段投入运作。新系统将引进新一代的「抗机械人程式方案」,包括过滤机械人程式软件,如发现不寻常的预订情况,可即时分析及拦截。新系统亦会在先到先得的原则下,按个别设施和租订时段的需要,利用抽签方式分配康体设施。使用新租订系统,须实名登记及完成身份认证。
笔者认为,单靠改善订场系统打击「炒场」活动,不但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事实上,「炒场」纯属供求失衡的一种现象。要是场地供不应求,「炒场」活动就会出现,关键系于场地的供求情况。
要解决供求失衡问题,当局应从价格和供应入手。求过于供,价格自然有上调压力。若硬靠行政手段压抑价格,供求失衡持续,自然产生二手市场。翻查纪录,上一次康文署调整康体设施及服务的收费是2013年。当年作出修订,目的是划一市区及新界同类市政设施及服务收费水平,决定以较低者为准,结果是下调收费(2000年之前,康乐体育和文化艺术有关设施分别由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管理,新界设施通常收费较高)。以市区有空气调节的羽毛球场繁忙时段为例,今天租金依然是2008年的水平,每小时59元。 2008至2021年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了约28%,人口增长了约8%,平均收入和人口增加带动了对康体设施的需求。同期,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了约40%,以此可计算出2021年的59元相当于2008年的41元,亦即场地的实质租金于同期下降了接近30%。
实质价格下降进一步刺激了需求。虽然2008至2021年有15间体育馆落成,以十多年来「炒场」活动一直变本加厉的情况来看,供应量的增加明显落后于需求。笔者建议,场地租金应该定期调整,最简单而能获大众接受的莫过于每年或每两年按通胀率调整。不过,要达至供求均衡,恐怕要大幅调整场租才行,这难免有违特区政府近年鼓励体育运动,创建健康城市的理念,因此并不可行。
当局应该积极研究增加供应量的方法。觅地和规划兴建体育馆既需时,也要资源,在土地稀缺,新冠肺炎之后公共财政日趋紧绌的情况下,并非上策。话说回来,在不建造体育馆的情况下增加体育设施,其实并非无计可施,方案之一就是利用中小学闲置的运动场地设施。 2016年,立法会议员马逢国委托浸会大学刘永松教授进行「鼓励中小学借出闲置体育场地政策之研究调查」,更随2017年《施政报告》发表后,推行了「开放学校设施推动体育发展计划」。
学校开放设施给公众使用,可谓责无旁贷。除了极少量私立学校以外,本地大部分校舍都由政府兴建,交予办学团体营运,日常营运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在教育局的《资助学校资助则例》中,就有一项「使用校舍作公众及教育用途」:
除非不切实可行,否则在有需要时,学校应把校舍及设施提供给政府及政府核准的任何其他机构,以进行公开考试、暂时开办其他学校,或举办教育、社区或其他活动。
由此可见,校方开放学校设施给公众使用无疑是合情合理。
试想在体育设施使用的高峰期(包括假日和暑假),相当于400所中小学参与开放校内礼堂作羽毛球场用途,以一个礼堂能提供两个羽毛球场计,顿时可增加800个羽毛球场;以一个体育馆的主场一般有8个羽毛球场计,亦即增加了100个体育馆主场(目前全港体育馆总数约为110个)。体育设施的供应短缺问题可即时缓解,「炒场」活动自然消失。
「开放学校设施推动体育发展计划」推行至今,虽经反覆优化,开放学校设施的经济诱因亦已加强,但大部分学校依然反应冷淡。 2020至2021年度,参与学校只有60所,且开放时数甚少,对于解决体育设施供求失衡,无异杯水车薪。
学校的取态不难理解。校长和老师们都为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校务疲于奔命,在学校财政未见紧绌的情况下,自然不愿意为微薄的经济诱因多费力气。笔者几年前在本栏的文章【注1】曾论述学校开放设施面对的隐藏成本,并建议让校方与单一团体签订一份借用设施的长期合约。有关订场安排、收费设定,以至场地管理,最好由康民署包办。
不过,恐怕在完全自愿参与的大前提之下,参与的学校大概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当局不妨统一规定学校开放设施的下限,譬如每年至少要开放礼堂140小时(相当于14天,每天10小时),以供市民大众进行康体活动,既一尽其应有的义务,亦容许部分学校因应成本和经济诱因的考量,自行选择是否延长开放有关设施。
为便于校方专注于教学工作,开放场地的维修保养、保安、管理等问题,则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加以协助。为此,当局可考虑成立一个跨部门专责小组负责统筹,务求缩短部门之间协调上的延误,如此则有望尽快纾缓体育设施供不应求的困局。作为第一步,不妨考虑由暑假(需求高峰及校园设施闲置期)开始,日后视乎进度再扩展至其他时段。
【注1】:〈开放校舍 共享体育设施〉,王家富,《信报》,2018年1月3日
王家富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首席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七月六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