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香港迈向国际化的新高度
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环球金融中心,近年备受各种因素影响,有黯然失色之虞。在庆祝回归25周年之际,新一届特区政府即将开启新篇,一大挑战是如何保持和发扬香港的国际化优势。
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以「全面提升竞争实力」作为四大施政纲领之一,列举多项相关措施提升香港国际化优势,可见对此高度重视。这一课题进程之艰巨、意义之重大,确是决定香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
当前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香港作为联系中外的国际都会,其独特作用和意义不会减弱,只会日渐加强。
中美竞争力比并和博弈现已成为世界政经主线,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更催化了其中的分化和重构。上月中,美国总统拜登动作频频,先是召集东盟10国到华府开会,随后出访南韩日本,期间启动印太经济框架。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指明中国为该国的最大对手,「中国是全球唯一国家,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并在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方面日益增强实力,而足以实现此一意图」;讲词亦系统阐述了对华竞争战略。
面对波诡云谲的政经局势,中国经济的外循环和高水准的对外开放,都需要香港产生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化深植于香港基因之中,从历史维度看,这座城市一直是联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在很多特殊时期发挥了独特的效果。无论是在冷战期间中外隔绝时期,还是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香港都顺应时势,成为中外资金、贸易及人员往来的通道,服务了国家也成就了自己,作出贡献之余,亦从中受惠。
在新时代保持国际化特色,做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对于特区而言,既是历史性机遇,也是历史性使命。若能贯彻「一国两制」的稳健基础,成功发挥联通中外的桥梁作用,香港的前景就会光明宽阔。
香港的国际地位在于作为接通国家的桥梁,不管金融商业抑或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和内地的联接愈紧密和通畅,其对国际的价值和吸引力就愈大。
基于各种原因,香港回归后在有些方面和内地的联系并没有变得更紧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内地直接联系海外的效率大大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自然相对下降。我的同事陶志刚教授等学者的研究显示,由于对于内地需求的了解和掌握不足,过去20年本港在协助内地企业进口中,所占份额持续缩减,错过了借力内地进口蓬勃增长的良机。
因此,积极融入祖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理解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加强各种联系和合作,香港才能为世界各地联通中国发挥更大功能,为其国际化增加价值。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香港对于国家的特殊意义,在于其接连全球的独特优势。香港保持国际化特色,成为中国经济外循环的一个关键枢纽,以及高水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及视窗,足以对国家的发展贡献所长,相信这个定位更将日形重要。香港自身的发展,理应围绕这个定位,在以国际化优势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加强自身优势,开拓崭新领域,打造独特的竞争力。
在守牢「一国」底线的基础上,香港保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坚持完善「两制」。香港国际化之所以能够独秀于亚洲,除了历史沿革以及背靠祖国的地利外,仗赖的就是「两制」的核心、法治和自由市场。
法治予人安全的保证,自由市场则提供平等机会;两者造就了本港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繁荣,使香港得以成为亚洲国际都会,吸引各地人士定居发展,形成了国际多元的文化底色。接轨国际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加上机遇处处,让香港这颗东方明珠能够长期闪耀于世界。
由于全球局势变幻莫测,风险和不确定性骤然大增,人们纷纷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险。比如在第五波疫情下,居港的一些外籍人士迁往新加坡等地的意向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避险心理使然。香港制度基础保持稳健,为市民提供稳定的预期和基本的保障,在动荡的岁月尤其重要。
一个地方如果法治不彰、政策多变,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自会给人极大的不安全感,最终影响资本和人才的去留。因此,只有坚持完善法治和自由市场,香港才能巩固国际化的既有优势,在新时代提升国际竞争力。
保持国际化的原有优势之余,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积极面对寰宇政经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际推广和宣传,主动拓展合作和联系,锐意增强国际竞争力。至于着力重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建议。
一、 扩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争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中东国家的主要国际融资平台。香港成熟高效的市场、国际化的优势、地缘和经济往来的基础,都是拓展这些市场的有利条件。打进这些新市场将大大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 在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过程中,开创国际化的新内涵,增加国际化的新内容。无论是创科还是文化领域,香港需要积极联接中国内地和国际的资源,走出去,然后引进来,逐渐形成聚集效应,建成具备吸附力的开放中心。最近,香港大学支持其经管学院在创业之国以色列成立了「港大特拉维夫创新中心」,目标就是联接香港、以色列、大湾区的创新创业资源,以期形成中外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 广开门户,凝聚国际优秀人才。纽约、伦敦之所以是举世公认的国际大都会,在于能够吸引全球杰出人才前往工作和生活。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的资源优势有目共睹,虽也有各种优才计划,但特区政府吸纳人才的总体思路仍不够清晰,部分奖励措施也不够精细。
举例来说,香港纵有高品质的国际化大学,但在吸引亚洲区内的优秀年轻人留学方面却乏善可陈:不仅不如美国、英国,也显着落后于新加坡、澳洲等。特区政府对大学招收非本地学生的限额乃属作茧自缚,理应尽快让大学自主决定,因为非本地生绝大部分是自费,不仅并无造成公共财政负担,反而可为本港增加资源,带来各种经济好处。
此外,香港应该积极走出去,致力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界合作。最近,在大学的支持下,港大经管学院在胡志明市成立了「港大越南中心」,一方面希望和越南商界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其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透过和越南学界合作,助其提升教学和研究。通过融入越南社会,可望提升香港大学的声誉,吸引当地优秀青年赴港升学。
为吸引国际上最优秀的学生前来留学,特区政府应结合社会力量,考虑设置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之类的奖励项目,提供优厚的留学条件。再者,放宽工作签证对于吸引国际优才也至关重要。
总括而言,若能以积极开放的方式,增强香港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让特区成为国际人才求学和创业的上选之地,同时亦为本地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以确保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中不落人后,东方之珠就自会愈发璀璨。
蔡洪滨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六月八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