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并济 银行大势
香港金融管理局2017年9月就针对金融业数码化,以「智慧银行新纪元」为题,推出多项倡议;随后于2021年6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迎向银行业要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旨在促进银行采用科技、增强数据基础设施、支持不断发展的数码生态系统。继2017年清晰表达把虚拟银行引进本港之后,该局翌年即发出《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虚拟银行须遵守适用于传统银行的同一套监管规定,在合乎其运作性质及所承担的银行业风险情况下,维持最少3亿元缴足款股本。
香港的虚拟银行计划别具特色,包括:一、规定银行不设实体分支机构,所有服务以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途径提供。二、促进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三、容纳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参与所有权结构。四、维持风险和技术中立的监管框架。
2020年,8家虚拟银行在港全面营运【表】,令特区正式步入金融科技的新时代。截至同年12月,其存款总额约为158亿元,占银行业存款总额的0.11%。虚拟银行存款额中,以众安银行和Mox Bank占比最大,分别为38%和33%。基于开业初期须投巨资于办公设备、员工成本、资讯技术等,并以较高的存款利率招徕客户,从【表】可见,虚拟银行纷纷出现税前亏损,但随着客户数量和存款总额增加,假以时日,可望达致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势头冒现 由西至东
虚拟银行热潮始于欧洲和美国,至今席卷中国、日本、新加坡、南韩等亚洲地区。目前,中国内地有19家非国有银行,其中一些没有实体分行,因此被归类为虚拟银行;2020年,其总资产为1.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共占高达52%的市场份额。
至于日本,虚拟银行主要包括在2000年代初成立的PayPay。新一代的虚拟银行却并无完整的银行执照,只能提供单一金融服务,例如借记卡、信用卡、汇款等,透过替代数据开发自身(或采用第三方)的创新银行系统和信贷模式,主要开发类似社交媒体或游戏的应用程式,有别于2000年代所采用的传统银行核心银行系统和信贷模式。
时至今日,在某些地区,女性和年轻人仍是传统银行忽略的客户群体,尤具金融包容性的虚拟银行则可补此不足。Chen等(2022)的研究指出,在设有虚拟银行的地区中,最大的用户群体介乎25至34岁以及35至44岁,其中女性占重要比例。以南韩为例,女性客户比例为49%,而当地虚拟银行Kakao的女性用户占比更达57%。
亚洲第一家数码银行Jibun Bank早于2008年在日本成立。女性客户在该国所有虚拟银行总客户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显示虚拟银行对年轻及女性用户有一定吸引力。
创意服务 破旧立新
虚拟银行借助科技无远弗届的优势,向客户提供全天候数码化服务,一律在线进行。服务对象集中于零售业及中小企业,范围涵盖基本零售银行服务、商业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和贷款。由于采用数码技术,除可降低作业成本之外,兼具以下竞争力。首先,既可根据平台上客户的大数据调整产品,从而吸引新客户,亦可和其他公司合作,以改善客户介面。举例来说,客户可以使用支付处理平台(如Stripe、Venmo),在线发送和接收款项,以及使用电子钱包(如支付宝、PayMe),通过扫描二维码方式来增值和进行支付。这种在线接触客户的技术,将有助于金融业开拓新市场。
年轻一代热中于探索新技术应用,无疑是虚拟银行的潜在客户群,因而产生不少相关促销活动,以便及早巩固其市场影响力。例如某大虚拟银行的推广计划,可让客户优先订购人气男团MIRROR演唱会门票,就曾哄动一时。由于营运成本较低,虚拟银行或会透过推出五花八门的优惠和高达几厘的优厚存款利率吸客。
科技为本 以长补短
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其企业调查数据库中的16.4万家公司中,约有89%的公司在金融机构拥有支票或储蓄账户,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拥有银行贷款或信贷额度。经济学指出,信贷市场经常出现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问题,而传统实体银行往往要求贷款人以有形抵押品作为贷款担保。事实上,世界银行企业调查全球数据库的最新证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公司需要抵押品才能从正规金融系统贷款。
若传统实体银行无法区分借款人的风险水平,则会以提高利率增加风险溢价,从而减低损失。优质借款人因借贷成本过高而却步,便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恶果,市场只余下高风险借款人,导致利率上升和贷款减少,银行营运成本大增。
资讯不对称和高昂的营运成本,亦窒碍传统银行向低利润、高风险客户提供服务。虚拟银行正好掌握此一契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造「资讯资本」,降低交易成本,并减轻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以及对有形抵押品的依赖。这亦有助于改善风险评估和监控,而小额融资亦可以更为灵活,可根据客户的信贷状况及需求而提供贴身服务。
认清隐患 前途可期
至于虚拟银行控股公司的多样性,参与银行业的公司种类愈多,就愈须在促进创新和包容性之间取得平衡,在维护金融稳定及充分竞争的同时,又要保护客户群权益和市场诚信,以免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其次,虚拟银行既采用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是人工智能的支柱,但社会偏见却易于嵌入人工智能中,以致破坏金融系统的包容性,何况人工智能算法亦难以百分之百满足「公平」原则。
目前设于香港的虚拟银行与其他现有银行接受相同的监管,须由本地注册银行营运。大股东须为信誉良好,并为受香港或其他地方有关当局监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这有助于维持创新和竞争市场的环境,同时确保最终用户不必承担不当风险。然而,金融管理局在监管中采用以风险为本和技术中立的方法,着眼于促进金融包容性和创新,以提供更佳的客户体验。因此,在实施监管框架时,如何认清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性质及风险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虚拟银行将会继续利用数码技术优势,开发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以吸引客户,例如财富管理服务、各类促销计划(如购物折扣),以及为客户提供具竞争力的存款利率,与传统银行竞争。其目标客户群亦将不只局限于年轻一代,进而包括积蓄较多并愈来愈乐于接受虚拟金融服务的长者。
参考文献:
Chen, S., D’Silva, D., Packer F., & Tiwari, S. (2022), “Virtual Banking and Beyond”, BIS Papers, No. 120, January 2022.
谢国生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章颖芝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