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把关 稳控疫患
年初历经Omicron第五波疫情,香港估计可能已有400万人染疫。4月下旬,防疫政策放宽后,本地经济逐步恢复,现在正是检视防疫策略的好时机。综观国际,防疫策略大致有二:一是零确诊,重点是减低确诊个案,检疫需时较长;二是随机应变,按疫情起伏而增减防疫措施,尽量纾缓对公共医疗系统的压力。
在「动态清零」与复兴经济的十字路口,究竟应如何抉择?下文将以感染死亡率数据加以分析。
「动态」是视乎具体情况作出应变,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防疫效益;「清零」则将缓解疫情置于首位,结果严重窒碍经济活动,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部分国家宁取「与病毒共存」方式,透过提升疫苗接种率和自然免疫,利用群体免疫减低对经济、民生的影响。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考虑到病毒现在的特性及对未来的预期,「清零」策略不可持续,尤其是目前对病毒的认识较深入,在已有多种有效抗疫工具可供使用的大前提下,可过渡到另一种策略。
2021年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在访港后公布评估,认为特区经济虽然复苏强劲,但「清零」政策令不同界别的复苏步伐不一,并预测2021和2022年香港实质本地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6.4%和3%;可见社交距离措施并非零成本,摩根士丹利更将香港今年GDP增长预测下调至2.5%。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可分为疫苗供港前后两个阶段。美国卫生数据显示,在疫苗面世前「清零」是最佳防疫策略。如【表1】所示,2021年3月期间采取「清零」策略的国家(如中国、澳洲、纽西兰)的死亡率明显较采取缓疫策略的国家(如挪威、丹麦、英国、美国)为低,可见当时「清零」策略较具优势。
当有效疫苗面世后,第三种防疫策略就是提高人口接种疫苗比率,特别是最高风险的老弱社群,继而利用防疫措施缓和最后一波疫情,迈向成为「受控的风土病」或「与病毒共存」。数据反映在疫苗面世后,推行「清零」为短期政策的国家,现在须着重提高疫苗接种率,以提高整体社会免疫力。
2022年4月,市面有各种新冠疫苗供应,期间采取上述两类防疫策略的国家,其感染死亡率的增幅和差距大幅收窄。「清零」国家的先前优势已失,香港的累积死亡率尤其高,与采取自然免疫的国家大致相若【表1】。
资料来源: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SSE COVID-19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deaths)
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早前表示,根据数据可以肯定现在主流病毒株Omicron的传播力高,但杀伤力和死亡率都不及变种病毒Delta。美国的研究显示,Omicron的轻症占比为99.78%、重症占比0.05%。香港自第五波疫情起,共录得9248宗死亡个案,从不同年龄组别和疫苗接种剂量的死亡率可见,疫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表2】。
资料来源:香港特区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截至2022年7月19日)
《自然》杂志2021年2月发表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接受访问的科学家都认为,新冠大流行最终将转变成地方性的流行病,杀伤力也会逐渐减弱。
针对死亡率较高的Alpha、Beta、Delta等新冠病毒,「清零」策略可争取较多时间让市民接种疫苗,但到底并非长久之计,因感染风险永远无法消除,只能减低。长远而言,与全球接轨的本地行业(包括航运、外贸、金融)将受重创,亦会有损于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和国际社会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当下亟需更加灵活与可持续的防疫政策,在保护医疗系统及医护人员的同时,不致妨碍社会经济活动。提高疫苗接种率,最终过渡到「与病毒共存」,看来是实际可行的长期解决方案。
上海得以实施严格防疫政策,关键之一是内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无论是农产品生产或零售商业活动,内需市场的循环可用来弥补疫情所造成的国际贸易停滞。反观香港的经济定位则有所不同,作为接通世界的重要桥梁、航运中心以及国际金融中心,都必须确保同时与中国内地和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
近日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及孔繁毅等撰文指出,鉴于夏季是新冠病毒活跃程度较低时期,因而是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的合适时机,可容社区出现低度传播,以便在冬季前达致较佳的疫苗接种和遭受感染产生「混合免疫屏障」,实现防疫措施「软着陆」。
文中亦引述新加坡经验;若香港完全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入境旅客全部居家检疫,则单日确诊个案可能达到3000至2.1万宗。专家顾问认为,围封强检的成本高,建议当局弃用;由于内地仍维持「清零」政策,顾问建议本港可先与海外通关,并提出相关措施,例如抵港旅客的酒店检疫逐步转为家居检疫,抵港后首7日禁止到食肆、酒吧。
美国药厂莫德纳(Moderna)计划在香港推出针对Omicron的疫苗,并称最快今年第四季可提供至少800万剂。虽然有新一代疫苗面世,但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临床运筹学部门负责人帕格尔(Christina Pagel)警告,新冠肺炎不是「超级流感」,感染死亡率即使在疫苗、治疗和自身免疫力作用下逐渐降低,但它对心、肺和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较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来得严重,长期症状发病率也较高。
至于如何与新冠病毒共存,除了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外,市民还需要做什么?帕格尔认为,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日趋温和,疫苗和治疗方式应加以配合。此外,亦须建立相应的监测和防疫系统,重构生活方式,让新冠病毒传播得以有效控制,并强调疫苗虽可有效减低严重病症和死亡个案,但对防止感染和轻症则效力较弱,目前不宜完全解除防疫限制,以免大量曾确诊的康复者面临重复感染的风险。
全球医学界已达成新冠病毒不会在世界上消失的共识,社会必须学会与新冠病毒共存之道。正当大部分国家已经实行群体免疫政策,一待香港全面对外开放,任何变种病毒都有机会传入,从而产生「解禁回潮」(Exit Wave),即放宽防疫限制措施而导致确诊病例再度激增的现象。
归根究柢,因应上述疫情发展和环球趋势,特区政府当务之急,在针对屡现变种病毒而制定可持续抗疫政策之余,应有序恢复与内地和国际通关,从速提振本港开放型经济。
谢国生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
何敏淙先生
港大经管学院教学助理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