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香港的转口港地位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中药材的进出口方面。邓希炜教授指出,内地港口快速发展,令香港在这一行业的依赖性降低。他提到,内地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运输成本也持续下降。例如,香港处理一个货柜的成本约为2,000美元,需停留三到五天,而在深圳或上海,成本可以减半甚至更多。随着港口自动化和数位转型,香港面临的不仅是内地的竞争,还有来自亚洲其他港口的挑战。 邓教授强调,过去依赖转口贸易的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他表示,「2000年左右,每一元来到香港再转口,我们可以赚取大概五毫;今时今日一元来香港再转口,大概只剩下两毫。」反映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增加,导致利润逐渐降低。他指出,这不仅影响中药材的出口,整体上出口都有类似情况,显示出香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所面临的挑战。
27 Jan 2025
教学人员
强积金是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旨在为居民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在过去25年里,强积金对香港普惠金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功鼓励了家庭参与证券市场。然而,其年化回报率偏低的问题一直备受批评。随着积金易平台即将推出,不同强积金计划将可以整合到统一数码制度中,这正好提供一个有利的契机,以对香港的主要退休储蓄制度作出重大改进。
关颖伦教授、Thomas Maurer教授及太明珠教授分析了导致强积金表现欠佳的三个主要原因:资产配置过于保守,限制了收益潜力;部分强积金产品质量不高,管理或投资策略存在缺陷;以及高昂的费用,直接侵蚀了投资者的回报。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向政府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可以修订预设投资策略以进一步降低费率,同时积金局亦可以邀请收费较低的新服务供应商进入市场。其次,政府应积极监察资产配置,透过采取规定性措施、推广理财教育及筛选强积金资讯,协助市场参与者了解强积金复杂的投资产品空间。第三,政府可以开拓强积金的产品空间,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最后,积金局应提高数据透明度,并善用其数据资源进行分析。
27 Jan 2025
教学人员
本港强积金(MPF)回报备受打工仔关注,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太明珠表示,MPF存在「高收费、低回报」问题,现时香港MPF体系为自由市场,若港府能够更积极参与,或有助成员获得更佳的投资回报,此亦是新加坡等地的做法。 存在高收费低回报问题 学院提出两种可考虑的方案供社会讨论,一是由政府自行提供非牟利
27 Jan 2025
教学人员
从新冠肺炎疫情至今,香港电影院经历了一波关门大潮。截至2024年4月30日,累计16间戏院结业,其中包括UA连锁影院在2021年3月全线结业。这波关门大潮似乎还远未结束,上月12日MCL Cinema Plus+荷里活广场戏院宣布结业,而以播放小众电影知名的高先电影院,也传出将于租约期满后结束营业。
22 Jan 2025
教学人员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长期以来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香港股市近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市场表现持续低迷,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亦下行至令人担忧的地步,以致市场活动显著下降。市场流动性问题也愈发凸显,外资流出和本地交易活动减少均有损市场稳定性。外资流出的趋势不仅表明外部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消极预期,还反映出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对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带来了诸多挑战。
那么,有哪些解决方案可以振兴香港的股市并重拾投资者的信心呢?林晨教授和秦诗画博士探讨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吸引更多中东和东南亚投资者及龙头企业;降低沪港通门槛以增强流动性;推出政府引导基金并优化两地基金互认机制;促进高频交易;便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降低投资门槛以扩大投资者基础,以及加强监管和公司管治以完善投资者保障。
20 Jan 2025
教学人员
特朗普即将再次上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时代即将开始。 特朗普2.0计划包括减税、减少贸易逆差及限制移民。特朗普希望延续低税率,并在“2025计划”中提出新的税率结构,却可能加剧收入不均。陆炎辉博士指出,特朗普的减税政策虽能刺激经济,但也将增加国债,并可能影响社会福利支出,进一步挑战政府运作。
15 Jan 2025
教学人员
随着香港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的问题,许多退休人士发现自己在财务上准备不足。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在亚洲金融论坛(AFF)上分享了他的看法,指出「香港的养老寿险产品订阅量实际上非常少。」他进一步指出,香港的强积金(MPF)只能覆盖约40%的退休前收入,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随着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变得越来越拥挤,而私人服务成本高昂,大湾区(GBA)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那里的生活和医疗成本显著降低。邓教授还表示:「我们开始看到很多香港人北上消费……但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北上进行常规的医疗和牙科服务。」他建议,一个潜在的方向是开发保险产品,以覆盖市民在大湾区退休时的需求。
13 Jan 2025
教学人员
绿皮书首章由刘洋教授撰写,探讨了香港的财政赤字问题。近年来,随着香港的赤字水平创下历史新高,更在发达经济体中排名前列,财政赤字已成为香港特区面临的一项严峻新挑战。研究发现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结构性赤字,不能单靠经济增长的被动方式来缓解,而需要主动调整财政政策。土地收入贡献了相当比例的财政收入,但其波动也带来了高风险,往往引发收入的不稳定,因而需要实行更审慎的风险管理。 展望未来,政府需要在缓解赤字与推行财政政策之间做出平衡,而政府已积极主动调整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香港在多年来累积了充足的财政储备,尽管近几年有所下降,但现今储备水平仍处世界前列,下行风险有限。此外,特区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府债券计划的额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筹募资金,同时确保不损害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并藉此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
13 Jan 2025
教学人员
香港政府预计本年度将出现近1000亿港元的赤字,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二月最初预测的481亿港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强调,香港需要增强税收以应对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支出压力。 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支持通过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来解决可能出现的结构性财政赤字问题。他指出政府官员存在一种“心理陷阱”,认为提高税收会损害生产力,同时指出新加坡实施商品及服务税(GST)并未在中期内影响生产力。他表示:“扩大税基,特别是引入销售税,将是一条单行道”,强调随著政府开支增长,需寻求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11 Jan 2025
教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