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数码化促进中小企及包容性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经济体的基石。以香港为例,中小企绝大部分是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但占全港企业总数的98%,提供46%的就业职位。而在内地,接近八成的劳动人口在中小企工作。虽然其盈利率及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未如大企业,但对稳定经济、创造就业以至创新都十分重要。如去年本港的第五波疫情期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不但导致香港多个核心商业区的商铺空置率居高不下,更令失业率大幅攀升至劳动人口的一成。
但要扶持中小企发展谈何容易。在扩充业务的过程中它们常遇上诸多挑战,盈利率及风险承受力偏低,特别在经济环境不景气时。由于规模小,中小企的谈判筹码一般不多,资金及人力资源有限,要与全球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建立连结,可谓困难重重。
雪上加霜的是,金融机构也因对中小企施加了额外的限制,导致企业的融资门槛大幅升高。愈趋严格的循规程序要求,包括近年来应用广泛的KYC(Know-Your-Client,认识你的客户)及AML(Anti-Money Laundering,打击洗钱)要求,令中小企难以独自负担。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小企的贸易融资申请有大约45%会遭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拒绝,而大企业的拒绝率则只有17%。资金短缺导致中小企的发展困难,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当地以保证资金充足,难以真正融入全球市场。
数码化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充足和及时的数据分析可帮助企业调整生产模式,对于资本及人力资源有限的中小企而言,数码化理应是精准提高生产力的良方。可惜,由于科技发展愈趋复杂及精细,很多中小企难以跟上,与大企业的差距亦因而扩大。
因此,各地政府开始讨论如何推动贸易数码化。在一个高度数码化的贸易环境中,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行动,其讯息的传输都是通过实时、自动化的数据传输完成,毋须依赖纸张文件的传递。在此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可用于供应链的追溯、分析及调查,进一步提升效率。这些交易数据可成为评估企业稳健性的重要标准,金融机构可以凭借充足的数据来评估企业的信誉度及安全性,减少企业自身的调查负担,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若这些数据可以保持透明公开,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贷款人也可利用这些数据来评估风险。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的一项调查显示,数码化可以令贸易融资的成本降低35%。低廉的成本可让中小企贷款人便捷地参与融资,增加其贷款机会和资金来源。
贸易数码化将会为环球贸易带来一次重要变革,其所需技术其实早已发展成熟,被很多大型企业应用多时。例如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大型企业近年来选择采用的及时化生产策略(Just-In-Time,JIT),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 JIT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物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直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超过百亿的设备接入物联网,亚马逊等公司早在几年前已经开始提供中小企业亦适用的物联网建设服务。另一例子是因加密货币而受广泛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透明度及安全性降低了供应链溯源的难度,在追溯产品碳排放或供应商讯息很有帮助。
技术不成问题,目前中小企最缺乏的是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以提升全球供应链内的连结性与互用性。这些发展不但能为中小企业打开参与全球贸易的空间,亦能为整体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阻碍数码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方面,而其中一个因素是政府及公营机构对数码化的态度相对保守。如何推动公营部门积极转型数码化,并为贸易数码化做好准备,已经成为很多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核心议题。包括G7、G20及亚太经合组织在内等多个组织,都在尝试推动各自组织成员国的数码化转型。其中比较知名的例子有由联合国发起,旨在敦促各国承认电子交易纪录的《电子可转让示范纪录法》(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MLETR),以及针对亚太地区的《亚洲及太平洋跨境无纸贸易便利化框架协定》(Framework Agreementon Facilitation of Cross-border Paperless Trad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截至2022年9月,有7个国家已批准采用MLTER,另有多个国家已在积极试验并承诺会尽快完成批准手续。
数码化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是缺少在整个贸易融资领域通用的标准及规范。虽然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有某些文档及标准可以通用,但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行业,经常会设置不同的要求,且互相不承认对方的标准。这一点对于业务跨越多个国家的企业而言是很大的负担,对于无力负担这种成本的中小企,就只能选择停留在本地市场,或在极有限的选择当中挑选标准要求相同的市场。因此,即使数码化所需技术已经成熟,数据传输亦不成问题,目前仅有约1%的跨国贸易是以高度数码化的方式进行。
金融领域内的数码化进行相对较快。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跨国银行及30%的本地银行称他们已经将供应链至少部分数码化。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突然发生,更令很多银行下定决心大幅加快数码化。而随着金融机构的数码化程度愈高,不同系统之间的标准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就愈多。企业在多个系统内同时运作会面对很多障碍,逐渐产生了一个个数据互不流通的所谓「数据孤岛」(Data Silos)。
要解决统一标准和认证的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提案是建立通用的数码ID制度。早在2021年6月,欧盟委员会已经提出建立针对个人及企业的数码ID框架。数码ID建立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贸易个体之间的连结。每一个中小企都会拥有专属的数码ID,数码ID内储存有该企业的资格认可、金融信誉等级及其他相关的讯息。贷款人或投资者通过查询企业的数码ID,可以快速了解该企业的重要讯息。透明的讯息会大幅降低贷款过程所需的时间及调查成本,从而令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资金支持。
若数码ID得到广泛的应用,贷款将会变得更自由。来自不同行业、地区甚至外国的资本都可以透过数码ID评估风险,进而选择是否进行贷款。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及较低的门槛会成为中小企摆脱规模局限的关键。而要达至此效果,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重新审视当前的监管条例,为更多不同类型的贷款者提供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参与渠道。
在数码时代,数据如同新的流通货币,而数据的流通和应用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据估计,仅G7国家,贸易数码化在2019 年至2026年间可以通过降低贸易成本而带来9万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数码化更可以解决新兴国家普遍存在的缺少认证纪录、数据不齐全等痛点,缩小目前高达1.7万亿美元的贸易融资缺口。在未来的数十年内,数码化会成为全球社会面对各种挑战的主要解决手段。在解决包括贫困、收入不平等、气候变化等种种问题上,数码化的潜力不可小觑。基于目前技术及国际已有的通用标准,贸易高度数码化的要求并不算太高,多数国家可以在数年至十数年时间内完成转型。
在此阶段,香港也应该把握机会,尽快推进政府及公私营机构的数码化,在应对新局面中抢得先机。香港可以参照上述提到的MLETR等国际标准的指引,由推行无纸化贸易开始,令电子纪录与纸张文档拥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节省中小企业在行政手续上的成本及时间。作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若香港能率先实现贸易无纸化,定能令亚洲乃至全球企业受益。
当大企业通过自身的贸易网络达成数据流通,中小企却受到规模、监管、准入条件等种种限制。鉴于中小企在促进平等及提高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助力中小企进行数码化理应成为经济政策中的优先事项。
邓希炜教授
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
龙淑仪小姐
亚洲环球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五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