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货币 蓄势待发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2021年的调查,全球有86%的中央银行正积极研究央行数码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潜力,14%的央行更已经开始推行试点项目 【注1】。在2021年年中,内地当局已开始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多个地区试推数字人民币(e-CNY)【注2】;同期,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亦宣布,研究在零售层面推出港元数码货币(e-HKD)【注3】。
央行数码货币是数码化的现金,既具有传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记账单位的功能,又具备电子支付快速、无接触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央行数码货币还具有离线支付及可经编定程序设定使用规则,如用途、失效日期等,大幅提高电子支付的效益。
传统上银行或电子钱包中的存款是私人公司的债务,或会为用户带来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央行数码货币则是政府的负债,由中央银行提供信用保证,几乎没有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这明显有别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
在欧盟、加拿大等地,发行和管理现金的费用占其本地生产总值的0.5%,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更可高达1.7%。央行数码货币虽也涉及发行成本,但因采用电子技术而大大减低现金管理成本;其所用区块链技术,亦可免除传统交易的中介机构,加快交易速度。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现时国际跨境转账交易的成本约为7% 【注4】,亦即中介机构的利润。央行数码货币推出后,有助减省有关成本。
央行数码货币有零售和批发之分。零售层面为市民大众和企业而设,可提供电子支付之便。批发层面则供金融机构使用,其中多属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的成员,适用于银行之间结算,特别是跨境结算,这正是香港从传统金融中心,转型为数码金融中心的核心基础设施。
在香港的零售层面,目前通行的电子支付工具有信用卡、八达通,以及电子钱包如PayMe、支付宝、WeChat Pay等。由于支付终端常须按交易金额比例缴纳手续费,难免影响零售商户的安装意欲,窒碍全面推广电子支付(参见笔者在本栏的上一篇文章 【注5】)。
零售型央行数码货币与现有电子支付方式的主要分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提供信用保证,不需依赖银行账户,因此不用实名登记,可保护个人私隐;并且支援离线交易、免费提款,在安全性、技术以及功能方面均为电子支付带来突破。
环顾全球,零售型央行数码货币主要用于本土市场,而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密切,更能充分发挥两地央行数码货币的长处,跨境零售支付尤其受惠。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金管局,就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进行技术测试,为通过央行数码货币推动两地零售支付迈出重要一步。金管局应继续与人民银行合作,推出内置数字人民币与港元数码货币的双币电子钱包,兼具两种货币互相兑换的功能,以便利跨境消费和支付服务。
至于批发层面,特区政府应把握自身优势,研究透过「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ultipl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Bridge)项目【注6】,与世界各地的央行数码货币连接,将香港发展成批发层面的央行数码货币中心。央行数码货币的跨境应用,可疏通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流动,足以令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跨境金融活动更上一层楼。
目前,深圳与香港股市互联互通机制(「深港通」)的资金流动采取闭环式,内地投资者若要把香港股票转为债券投资,须先卖出股票,让资金通过「深港通」回流深圳,再以其他途径投资香港的债券产品。这不但增添成本,更有坐失投资良机之虞。央行数码货币有助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规定数字人民币,只许用作购买已获批准的几类香港投资产品,让在港投资的内地投资者,获得较大灵活性之余,同时满足有关资本流向的监管要求。同样,若股票通可使用央行数码货币,跨境资金流向符合监管要求,就可适度放宽对南向投资的限制。
现时美国仅占世界货物出口总值8%,而全球贸易以美元结算的比率却高达87%;反观中国所占的份额则分别为14%和2%。由此可见,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大有提升空间。央行数码货币的发展,无疑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一个有效方案。假以时日,随着加入「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的经济体及有关货币日增,数字人民币的海外使用和兑换将愈见方便。香港可凭借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促进数字人民币和海外央行数码货币的兑换,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香港于2018年10月启动的区块链贸易平台「贸易联动」【注7】 ,已先后与新加坡、欧洲及内地的相关平台合作,改善贸易流程,从而推广贸易数码化。 「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可陆续引入此类区块链贸易平台,配合自身的货币兑换和跨境汇款服务,共同推动以数码货币为核心的贸易金融发展。由于数码金融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金管局应以整体协同发展为基础,制定完整发展策略,兼顾法律框架、风险管理等因素。国际结算银行则可从中协调,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交流平台。
有关推出港元数码货币的研究目标,在于以低成本为市民提供新式而高效的零售支付选择,而非为求取代现金、八达通、信用卡、「转数快」等支付方式;金管局应加以深入研究,确保港元数码货币与现行零售支付方式兼容。若要加快落实港元数码货币,不妨考虑公私营合作模式,例如由覆盖率甚广的八达通与电子钱包供应商合作。金管局可参考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方案,从简入手,如派发政府补贴、缴交公用事业账单等,鼓励市民使用电子钱包,并可减低款项被挪用的风险。再者,更可将补助金设定为只供消费用途,确保有助刺激经济。长远而言,央行数码货币日后可用于各类公共服务,便利政府和市民。
近年来,八达通虽已开始支援新的电子支付系统(如「转数快」)增值,但系统故障时有发生,技术水平有待提升。该公司若能与金管局合作,推出港元数码货币,则既有望改良支付技术,同时助推数码经济,一举两得。
在本港推广金融教育,不但加深普罗大众对央行数码货币的认识,亦可增强这一新式货币的认受性,其作用毋庸置疑。央行数码货币作为数码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发展端有赖业界的协调和合作。正当中国人民银行审慎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发展,香港万勿错失良机,更应悉力发挥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由本地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致力推广,务求令特区成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中转平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注1】:”BIS Innovation Hub work on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21
【注2】: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2021年7月
【注3】:金管局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2021年6月8日
【注4】:”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cost of remittance services: Remittance Prices Worldwide“, The World Bank, March 2017
【注5】:〈电子支付 时代洪流〉,谢国生、何敏淙,《信报》,2021年9月15日
【注6】:有关「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项目的联合声明,2021年2月23日
【注7】:贸易联动
谢国生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何敏淙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金融学助教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