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We Really Need So Many Banknotes?
上周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同3家發鈔銀行公布,將發行新一系列的香港鈔票。新鈔票維持20元至1000元的5種面值,並於本年底開始陸續面世。
根據香港政府數字,2017年年終3家銀行的發鈔總值為4557億元,政府發行的鈔票和硬幣為124億元,減去認可機構持有的294億元,即在市面流通的現金達4387億元。以此計算,平均每個港人持有的現金約為59000元,但這數字似乎高於一般人的經驗和直覺。若與美國和中國內地比較,同是2017年,美國的人均現金流通量約為4800美元,而在內地則為5000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港人持有的現金確實是相當多。
港人現金持有量頗高
當然,我們可以對上述數字作進一步理解。首先是已發行的港元是否全數留在香港。眾所周知,港元可以在澳門流通;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亦有相當港元流入珠三角一帶。但有多少港元在香港以外流通,只能以統計分析來估計。
金管局於過去10多年就此做了好幾次研究,結果是,在香港以外的港元佔港元的總流通量的25%至70%不等,視乎研究方法及年份而定。若扣除在外面的港元,港人持有港元的平均數量便顯得較為合理。
不過,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同樣也有相當高的比例在海外流通。美國聯邦儲備局的研究顯示,有略多於50%的美元在海外流通。若把香港和美國的貨幣流通量都減去一半來算人均持有量的話,香港的29500港元仍遠高於美國的2400美元約一半。
再看看不同面值的鈔票在流通貨幣中的比例。香港的1000元鈔票佔了總現金發行額的45.7%,但在日常交易次數中的比例卻很少,有些店舖甚至拒絕接受1000元現鈔。可以說,香港1000元鈔票的主要功能並非作為本地經濟體系內的交易媒介。這和美國的100元鈔票情況相似。
美元鈔票有高於100元面值的,從500元至10000元都有,但已停止發行及佔發鈔總值的很少比例。現時的主要大額鈔票是100元,但聯儲局的估計,100元面值的美鈔有70%以上留在海外,並非在美國流通。
大額鈔票若不用來作正當交易的媒介,或可用來作為儲值的資產。然而,對本地投資者來說,這方面的吸引力不大。一來鈔票沒有利息回報,二來本地生活最終也用本地貨幣來支付,持有現鈔將來使用,並沒有鈔票可能升值所帶來的利益。對大額鈔票有需求的,若非海外預期當地貨幣貶值的投資者或投機者,便是以之來作非法買賣的人。以鈔票作買賣的主要特點是,沒有顯示及難以追溯買賣雙方的身份,自然方便了犯罪活動或地下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之所以走到地下作交易,主要是避開政府的監管和隨之而來的稅務負擔。世界銀行在2010年發表一份報告,研究1999至2007年期間全球162個經濟體中地下經濟所佔的比例,結果是,在2007年全球的地下經濟佔了官方統計GDP的16.1%,其中過渡經濟的比例為33.7%,發展中國家為26.2%,即使高收入國家如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成員國也有13%。如果這些經濟活動由地下走到地面而稅率沒有大幅度改變的話,政府的稅收大概會增加相應的百分比。
隨着電子支付技術的日新月異,市場對鈔票的需求也愈來愈小。事實上,有經濟學者如哈佛大學的Kenneth Rogoff建議,應減少現金支付,起碼是減少大額現鈔的供應,以打擊犯罪活動,同時亦使地下活動無所遁形,可增加政府的稅務收入。
電子貨幣令地下經濟浮面
有關取締現有大額鈔票以打擊貪污和非法活動,兩年前印度就做了個有關的嘗試。
2016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突然宣布差不多即時廢除原有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鈔票,持有這些鈔票的人可以在指定日期內兌換新的鈔票,要大量兌換的人便得暴露自己的財富及補交稅款給政府。可是,由於計劃不夠周詳,使得印度經濟一下子缺乏現金支持, 企業和經濟因為銷售下跌而蒙受損失。
以電子支付來代替現金,還有一個宏觀經濟學上的好處,就是貨幣政策不受零利率的限制。當經濟極度不景、央行需要大幅減息時,一般利率減至零下一點點,便不能再減下去,原因是鈔票的面值是固定的。一張100元的鈔票不會在將來變為99元。
過去幾年間,歐羅區、日本、丹麥、瑞士和瑞典都採取負利率政策。這些經濟體佔全球GDP的四分一。所謂負利率是央行對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不單不付利息,還要徵取費用,目的是迫使商業銀行多利用資金去貸款,從而增加經濟活動。由於負利率的程度不算很高,似乎這些商業銀行到今天仍沒有把費用轉嫁銀行存戶的身上。
假如經濟衰退加深,央行要進一步擴闊負利率和增加對商業銀行收費,商業銀行便要反過來向存戶收費了。若這費用不高,存戶或會視之為銀行代為保管現金的成本,繼續在銀行存款。但若利率負值愈來愈大,存戶便乾脆提款。現金離開銀行體系,造成貨幣收縮,違反了央行刺激經濟的原意。不過,若市民持有的不是現金而是電子貨幣,便不能提款回家,負利率愈來愈厲害的時候,他們持有的數值便愈來愈小,到時便寧願減少存款增加消費,而這正是政策的目的。
上述是使用新貨幣或支付技術取締現金的一些好處,但使用現金也有一定的好處。首先是央行發行現金可以得到鑄幣稅,後者是指發鈔帶來的利益。由於現時的鈔票無需實物如白銀作支持,央行的發鈔成本只是印刷費。
很明顯,印刷費遠低於鈔票的面值。以100面值的美元為例,按聯邦儲備局的資料,每張的印刷成本只需13.2美仙,花不到2角錢的成本,便可到市場上換取100元的商品,自然是很不錯的回報。鑑於50%以上的美元在海外流通,聯儲局印刷美元的利益,有一半以上從外國人身上獲取。廢除鈔票的使用,政府可以使原來的地下經濟浮面從而增加稅收,但同時會損失了鑄幣稅。
繼續使用鈔票的另一個好處是,容許不記名的交易,使消費者有不留下電子足跡的自由。我們真的樂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大阿哥的視線範圍內嗎?
陸炎輝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客席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八年八月一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