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面面观
2007年至2019年期间,香港特区罪犯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表1】,非暴力罪案下跌29%,诈骗及伪造案件跌幅更达32%,反映警方期间的预防罪案措施和执法行动奏效。
【表1】2007–2019 年香港特區犯罪被捕人數
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但根据警务处资料,诈骗案近两年有增无已【图】。警务处反诈骗协调中心所公开的数据显示,单在2021年3月,诈骗案数目与受害人损失金额,比去年同期都大幅上升,电话骗案及投资骗案的增幅更尤其严重【表2】。
【图】2010–2020 年香港特区诈骗案数目
资料来源:香港特区警务处
【表2】2020–2021 年香港特区骗案类别
资料来源:香港特区警务处反诈骗协调中心
时代进步,随着科技发达、社交媒体流行,骗徒的诈骗手法亦层出不穷,而他们最常用的是电话及商业层面的电邮。如【表2】所示,今年3月的电话及电邮骗案共124宗,损失金额超过4亿港元。其中主要是假冒公司高层、公营机构职员和政府执法部门人员。去年发生的骗案还包括1万元「现金发放计划」及虚拟货币(如比特币)高回报骗局。
近年社交媒体及交友应用程式流行,加上本地适婚男女比例失衡,感情骗案急剧上升;受害人多因网上裸聊、援交或情骗而蒙受财色损失。单是今年3月,网上情缘骗案达154宗,较去年同期激增83%;损失金额超过4100万元,数字等于去年同期的约3倍,足见其严重性。据警方2017年的统计,超过九成的受害人为女性,八成年龄介乎31至60岁;受害人中服务业从业员及专业人士占67%,而所有受害人其实从未亲身或透过视像通话见过对方。
热恋情侣一旦分手,或有埋怨感情金钱受骗,心中不忿而要对簿公堂,企图向对方追讨损失。网上情缘的当事人是否真的「受害」,技术上较难判定,因为交往之初,双方「志趣相投」甚或已经「情投意合」,情感交流以至和金钱上的付出,一概你情我愿,从中亦感到满足愉快。笔者认识的一位城中独身亿万富豪,就抱持这种看法:「欺诈又何妨,最重要是骗得我开心,在我有生之年别让我发现真相便可!」若基于此一观点,被抛弃的网上情人以受骗为由闹上法庭,恐怕难以达到兴讼的目的。
比较复杂巧妙的诈骗手法,则有层压式传销及近乎庞氏骗局的投资陷阱。层压式传销的惯常伎俩是透过开设「公司」或「拍卖网站」,提供传销实货或出售代币计划,以「成功人士」及「本小利大、赚钱快」作招徕。传销主要是以高压方式,怂恿参加者缴付巨款购买传销货品,如资金不足,公司会引导参加者向财务公司高息借贷。参加者的收入来自货品的买卖差价以及不断招揽新血入行,以赚取丰厚佣金。
有百年历史的庞氏骗局则是一种以投资方案为掩眼法的非法传销方式,将后来者的资金支付已承诺前期投资者的高利润回报,要是新投资无以为继,整个计划便逐渐破坏败露。庞氏骗局的常用吸引招数为「高收益、零风险」、回报长期一致兼迅速,公司的投资策略每多复杂难明,更经常催促投资者加大投资额度。1990年代在香港出现的牛奶种金投资,手法就跟庞氏骗局如出一辙;其他类似骗局亦不在少数。
细心分析以上各种骗局,不难发现诈骗手法不外乎几道板斧。一般的个人财务诈骗行为只有单一目标,就是不择手段猎取锁定对象的个人资料(包括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居住及工作地址),甚至财务资料(如银行户口资料、信用卡密码等),从而牟取目标对象的钱财。
骗徒事前会审时度势,找紧一个黄金时机:传染病大流行、全民派钱计划、炙手可热的虚拟货币一一可加利用;金融投资市场大幅波动、经济不景、社会环境动荡、司法制度不明朗、跨境执法透明度不足等因素,都可以为骗徒提供犯罪的客观条件。诈骗计划既定,下一步就是选择有效、普及的媒介,如电话、电邮、网页、社交平台,甚至美人计等,务求目标对象上钓。
行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针对目标对象的弱点,令他们毫无保留地相信而堕入圈套。普罗大众不一定都愚昧,却总不乏愚昧的人,人性更有诸多弱点,如少劳多得、迷信鬼神、感情空虚,又或用情不专、缺乏人生方向等;但骗徒能够得手,皆因看透人的贪念。
世界各地政府一直打击投资罪行,庞氏骗局何以未能根除?原因可以追溯到大约2008年金融风暴时期,当时金融服务业爆炸式增长,投资工具繁杂多样。面对环球经济不景,多国政府通过减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稳定金融市场及刺激经济,因崩盘而暴露的庞氏骗局数字曾创新高。每当投资市场充斥着过度贪婪的投资者,或经济萎缩导致整体投资回报下滑时,庞氏骗局就有机可乘。这些骗局表面上跟一般金融市场的交易无甚分别,但单靠市场监管未能加以杜绝。当今互联网资讯泛滥,投资机会俯拾皆是,骗徒于是以惊人回报利诱投资者。
庞氏骗局通常针对追求固定利率投资而不够成熟的投资者,尤其依赖低风险低回报的退休人士,因当利率急降或长期处于低位而收入减少,就会为求高收益,易于忽略其中高风险,成为瓮中之鳖。
当投资市场持续上扬,迈进牛市时,追求高利润的投资项目因受追捧,而助长庞氏骗局。牛市获媒体广泛报道,亦利好投资气氛;「风险投资」大行其道,充斥着投机和冒险投资,不成熟的投资者尤易误堕圈套。在信贷宽松环境下,投资者容易借钱作高风险投资,一旦市场形势逆转,高杠杆更可令投资者倾家荡产,引发投资回赎潮。
俗语有云:「桥不怕旧,至紧要受」,这正是骗徒的信念,加上社会变化,经济转移,通讯科技应用普及,诈骗集团容易借此向目标入手。况且电讯网络诈骗案多属跨国性质,要彻底瓦解殊非易事。为免堕进诈骗陷阱,还是老话一句,在电话、电邮、社交媒体上万勿轻信人言,更不要乱闯网上情关,紧守个人财物之余,务须为个人资料把关。
投资也不应单靠互联网上的「资讯」,对于回报高得不切实际的投资计划,尤其是声称低风险、高回报之类,更须严加提防。办法之一是多参考反诈骗协调中心网页,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时时在意、步步留心,均有助于减低自己成为诈骗新闻主角的风险。
谢国生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首席讲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