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措施導致了更多還是更少非新冠死亡?
由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及管理及商業策略學副教授何國俊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量化了中國嚴格的抗疫政策(即 「封鎖政策」)對非新冠死亡率的影響。這項研究剛剛發表在權威科學雜誌《自然 – 人類行為》上。
面對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空前危機,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來減輕其影響。各國的措施各走極端,部份政府在疫情爆發後立即採取嚴格的措施限制人口流動等政策以控制疫情;亦有政府不願意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明確地訴諸於群體免疫。何博士是次的研究運用數據分析,評估嚴格抗疫政策所帶來的收益和成本,為政府未來制定防疫政策提供參考。
何國俊博士認為:「關於應否就新冠疫情實施封鎖措施一直備受爭議。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封鎖可能會為正常人帶來非常大的健康損害。例如,人口流動性限制減少了人們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商業和生產限制可能導致經濟混亂和大規模裁員,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更高的非新冠死亡率。但另一方面,病毒封鎖政策也可能帶來意外的健康收益,因為它們鼓勵人們保護健康的行為(如戴口罩、勤洗手等),短期內減少與生產活動有關的風險(如改善空氣品質,減少工作和交通事故),並降低其他傳染病的傳播(如季節性流感)。因此,封鎖措施究竟帶來額外的健康收益還是損失,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研究團隊利用覆蓋中國四分之一人口的死亡登記資料,比較了有實施封鎖措施和沒有實施封鎖措施的城市在「封鎖」之前、期間和之後的非新冠死亡率。他們發現,中國的嚴格抗疫措施使得非新冠死亡人數下降了4.6%。在嚴格「封鎖」的最初50天內,避免了54,000人因其他原因死亡。令人驚訝的是,在封鎖政策放鬆後,健康收益仍繼續增長。在「封鎖」措施解除後的115天內,非新冠死亡下降了12.5%,避免了29.3萬人的死亡。
何國俊博士和研究團隊發現,交通和工業活動的減少令空氣污染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也大幅下降。最初污染非常嚴重的地區得到了最大的改善,這表明更好的空氣品質對防止過早死亡至關重要。同時,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消毒和戴口罩等行為的改變,顯著降低了因其他傳染病導致的死亡。
何博士指:「我們的研究指出了在解除封鎖措施後,如何進一步改善公眾健康。如果政府能夠繼續努力控制污染,公眾願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這些短期的好處就能變為長期。」
是次研究由來自多個機構的學者合作進行。除香港大學外,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大學等機構。香港大學的何國俊博士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福院士和周脈耕研究員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齊金蕾副研究員和北京大學的張丹丹教授為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Jinlei Qi+, Dandan Zhang+, Xiang Zhang, Tanakao Takana, Yuhang Pan, Peng Yin, Jiangmei Liu, Shuocen Liu, George F. Gao*, Guojun He*, Maigeng Zhou*. “Short- and medium-term impacts of strict anti-contagion policies on non-COVID-19 mortality in China.”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