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 攜手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獻策
港大經管學院今日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就香港經濟政策的主要範疇作出分析並提出新舉措,為未來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蔡洪濱教授表示:「香港經濟當前面對重重挑戰,要走出困局,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關鍵在於如何調整自身政策,謀求發展。港大經管學院一直致力透過專業的知識和卓越的研究,分析香港的經濟環境及政策問題。繼上年首度推出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今年我們連同眾多學者再次撰寫綠皮書,希望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積極討論和後續研究,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出謀獻策。」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黃乾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兼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總監王于漸教授表示:「超全球化的頂峰時期已過,而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之爭,又有自冷戰結束以來再度死灰復燃之勢,環球經濟面對如此時局,確保維持標準、支持創新、發明、發現和創意,可謂正合時宜。這亦切合本地經濟邏輯,皆因香港的競爭優勢在於人力資本、專業服務和誠信標準、各種無形資本優勢,加上健全的法律制度可為後盾。香港應作好準備,透過招聘海外人才和投資本地人才,以擴充知識人才庫;降低入境簽證門檻以吸引國際人才,更應是重中之重。」
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表示:「香港是個獨一無二的經濟體,獨特優勢不一而足,也效法不來。要協助香港從新冠肺炎和地緣政治矛盾中把握機遇,開展經濟轉型,應聚焦於驅動繫於科技和研發的知識型經濟發展,以及按照自身比較優勢,鞏固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有效經濟合作和融合,從而一方面推進區內發展,另一方面克服香港自身局限。其中,再工業化事在必行,既令產業支柱多元化,亦有利於完善科研及創新的生態系統,助力香港與深圳攜手創建國際創新樞紐。」
「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輯錄八篇文章,內容包括香港經濟未來方向、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創建優質工作之城、建立國際碳交易樞紐角色、推動創科,以及房屋問題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等,重點分析如下:
香港經濟里程如何揭示未來方向
- 香港須勇於制訂一套進取而周詳的政策,累積人力資本和無形資本、堅守誠信標準,並促進本地工商業支援服務業的效率和競爭,當中必需大量私人和公共資本投資。融資可以經由本地的資本和金融市場,亦可透過以折扣價向現有租戶出售租住公屋。
- 香港必須銳意構思一個大都會願景:在今後25年內容納千萬人口,其中具備寶貴的人才和能力特質。為了實現願景,香港應設法網羅人才,以期在25年內達致千萬人口,亦即每年須引進10萬人。
香港如何保持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 香港上市公司的市淨率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為低。截至2022年8月12日,恒生指數中26家成份股公司(以69家計,比例為68%)的市淨率低於一倍。若將指數中成份股公司合為一家,其市淨率則為0.83倍。企業管治不足,有礙實際反映上市公司的身價;若能透過改善企業管治而提升公司市淨率,即可令香港股市估值搖身一變,躋身世界前列。
- 大批現時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預期將在數年內轉到香港上市,其企業管治在可見將來或會充滿挑戰,原因有四個:與近幾年相比,這類中資公司也同樣面臨增長大不如前的困境;創辦人亦將相繼離開公司;這類公司大都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其中蘊含企業管治弱點;這類公司的資產價值主要在於無形資產,較易轉移。
創建優質工作之城
- 香港經濟落後於由資訊科技和人工智能迅速驅動的科技革命,並已喪失在世界經濟活動分類中的部分獨特優勢。香港正面臨總體性、結構性、分佈性三大範疇的問題。經濟增長放緩,提供中等收入的商業活動流於空洞化,社會不均加劇。通過將香港創建為優質工作之城,可以一併解決這些問題。
- 香港需要提高產業多樣性,擴充市場規模,並改善勞工流動情況,並建議逐步調整,以達致加強版金融業、升級版服務業,以及新興高科技業;此三大行業將成為本地創造大量優質工作的基礎。為協助政府帶領經濟轉型,促進職位向優質產業重新分配,提出四項具體政策建議,包括人才策略、研發投資方面的公私營合作、與內地城市的策略性合作,以及借力高等教育界別。
香港譜寫國際碳交易樞紐新章
- 香港綠色金融和碳交易發展比其他成熟金融經濟體(如歐洲)落後約10年,必須急起直追,借助自身優勢為中國內地與區內綠色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目前,除內地以外,亞洲的碳交易市場規模有限,若能建設一個開放、運作暢順的碳交易市場,對環球資金無疑極具吸引力。
- 香港資本市場中有不少公司具備參與碳交易的潛力,正好順應時勢,在本地建立碳交易市場,以便吸引更多綠色資金和新能源公司來港集資上市。策略包括:促進公私營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和銜接國際標準以杜絕「綠色洗錢」;綠色教育:令持續進修基金涵蓋更多綠色金融課程;以及港交所設碳交易市場官方平台及標準並聯繫大灣區。
香港在大灣區邁向全球創新樞紐大道上的功能
- 香港整體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和地產,導致收入和財富不均問題嚴重。推動經濟多元化,有助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經濟增長。在邁向再工業化和創新的路上,香港面臨連串挑戰,包括來自大灣區城市的競爭、高昂的勞工和土地成本、昂貴的住屋開支和租金、跨境合作和融合過程中的齟齬,以及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掛帥的經濟中,研發文化匱乏。
- 要為創新和再工業化鋪路,建議:必須加大力度,制訂有利研發的政策,例如對研發的稅務寬減,以及研究人員與大學之間知識產權分享的改善安排;通過優化措施,以吸引更多國際創新公司來港,在以研發及創新方面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挽留人才,例如悉數退還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才已付的雙重印花稅;各政府部門加強大灣區內香港及其他城市企業的跨境合作。
香港應聚焦創科發展以應對全球大變局
- 長期來看,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90%的結構性問題凸顯。特區政府應按形勢發展適當轉變自身角色,從單純的有限政府轉成為「有限政府+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由經濟增長的預測者轉變為經濟發展目標的提出者,充分利用本地發展高端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以北部都會區發展為契機,以加快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為主線,而創科產業與金融產業的雙向發展有利於優化整體經濟結構,促進多元發展。
- 北部都會區規劃首次突破了以行政疆界劃定空間的概念,使「一國兩制」下「兩制」直接融合發展成為可能,觀念的轉變是孕育新突破的第一步。特區政府應積極有為,提升北部都會區的城市功能定位,包括:加強頂層設計,突出高端製造業發展定位;側重產業引導,注重錯位發展與協調發展;發揮政府作用,拓展土地空間與融資空間;降低「兩制」成本,推動港深經貿一體化;打通市場堵點,提高產學研相互聯通與轉化。
減少公屋錯配 提升產力 再創香港傳奇
- 公營房屋政策僵化導致重大效益損失,租戶與單位錯配是主因之一。要逐步改善現有制度下的錯配現象,建議:在編配新申請人方面,60歲或以上的長者住戶,及不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可編配至偏遠地區的公屋;推出調遷計劃,若租戶能提供長期聘書作為證據,應可選擇調遷到較接近工作地點的屋邨;任何調遷或安置行動,應以住戶的就業及經濟活動作為編配地區的考慮;可考慮設立官方公屋單位交換制度,便利租戶,進一步善用公屋單位。
- 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帶來改善公屋編配效率及解決房屋短缺的機會。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樣本中,約有五分之一公屋租戶的成員全屬退休人士,遷往大灣區也許能改善其中部分人的退休生活,而所騰出的公屋單位則可重新編配給香港的勞動人口,從而改善整體生產力。香港長者可藉廣東計劃在當地安老院享用較優質的服務和環境。若香港因缺乏生產要素而未能提供此等服務和環境,在大灣區設立「銀髮邨」,以發展長者社區,相信是較佳選擇。
香港房屋危機之謎
- 香港樓價異常難以負擔的危機,主因在公屋租金未能因時制宜,以致低端私人樓宇的價格對房屋供應不足極度敏感。容許租置和居屋業主將單位自由出租,就能惠及租置和居屋業主以及低收入私樓租戶,而毋須對公屋租戶加租。租置和居屋業主既可繼續在現有單位居住,亦可享有賺取租金的選擇。低收入私樓租戶則可有較多低端單位可供租住,而毋須繼續捱貴租。如此改革毋須耗費巨額行政成本,亦不牽涉覓地建屋,無疑有利無弊,政府理應從速上馬,予以落實。
- 長遠而言,政府應該將所有公屋低價出售給住戶,並且容許買者毋須補地價就能自由出租。這個方案能讓低端私樓的價格不再對房屋的供求狀況異常地敏感,也能讓「太空艙」和劏房泛濫的現象不再重現。
在此瀏覽綠皮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