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助理教授黨矗(Ivy Dang)早前針對網戀平台的偏好差異進行研究,發現執着於「夢中情人」的理想條件,可能讓用戶錯失真正合適的伴侶。她亦指出,過多的個人訊息並不一定有助於配對成功,反而可能導致用戶過早篩選潛在對象,降低配對機會。
14 Feb 2025
教學人員
踏入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AI)領域取得標誌性突破。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R1模型,以557萬美元的超低訓練成本(僅為GPT-4的5%)媲美美國OpenAI o1模型的性能表現。
12 Feb 2025
教學人員
初創企業往往是創新、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隨著香港正重新思考其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我們需要從一個注重質量的企業層面微觀經濟角度來構建香港初創企業生態圈的發展路徑。在第五章中,Alberto Moel教授探討了生態圈結構與初創企業生命周期的關係,發現初創生態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階段最為薄弱,這也是初創企業最需要支持的階段。由於在香港,科技創業仍然知之甚少,研究亦往往與業界需求脫節,以致難以衍生出成熟的產品和市場。此外,本地商學院與早期研發工作之間缺乏互動和融合,現有的加速器和孵化器計劃亦未能提供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工具。
10 Feb 2025
教學人員
随着科技和网络发展,拼车服务势必向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迈进。笔者透过研究不同定价模式和匹配机制,为网约车平台建议提升拼车盈利的策略。
6 Feb 2025
2024–2025年度首8個月的赤字為1,432億元(已包括發行債券收入);羅兵咸永道估算全年赤字為948億元,而財政儲備將下降至6,398億元,相當於約10個月政府開支,屬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最高峰曾達28個月水平。若公共財政繼續入不敷支,並無措施出台扭轉趨勢,估算未來4年赤字亦將居高不下。政府必須盡快全面檢討支出,同時在管理財政及其對公眾的影響之間小心取得平衡。
6 Feb 2025
教學人員
除了退休,香港市民另一個持續關注的問題是城市的住房負擔能力。自2010年以來,香港已連續14年被評為全球住房最難以負擔的市場。在第四章中,何漢樑先生、洪雨林先生和王柏林教授通過分解人口、價格和建築數據,來衡量香港住房負擔能力危機的分配效應。研究顯示,2006年至2016年間,大型公共房屋使大量本地家庭免遭私樓住房支出急升影響。然而,隨着私樓住房支出上升,公共房屋錯配問題頻生,私樓租戶的人口顯著增加。面積較小私樓單位的樓價和租金則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這類單位價格飆升,年輕租戶承擔了不成比例的重擔,逐漸缺乏在香港住房階梯向上流動的能力。持續缺乏可負擔住房正阻礙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資,對本港經濟極為不利。
3 Feb 2025
教學人員
隨著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香港的轉口港地位逐漸減弱,尤其是在中藥材的進出口方面。鄧希煒教授指出,內地港口快速發展,令香港在這一行業的依賴性降低。他提到,內地的生產力不斷提高,運輸成本也持續下降。例如,香港處理一個貨櫃的成本約為2,000美元,需停留三到五天,而在深圳或上海,成本可以減半甚至更多。隨著港口自動化和數位轉型,香港面臨的不僅是內地的競爭,還有來自亞洲其他港口的挑戰。
鄧教授強調,過去依賴轉口貿易的行業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他表示,「2000年左右,每一元來到香港再轉口,我們可以賺取大概五毫;今時今日一元來香港再轉口,大概只剩下兩毫。」反映競爭加劇和成本壓力增加,導致利潤逐漸降低。他指出,這不僅影響中藥材的出口,整體上出口都有類似情況,顯示出香港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所面臨的挑戰。
27 Jan 2025
教學人員
強積金是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旨在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在過去25年裡,強積金對香港普惠金融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功鼓勵了家庭參與證券市場。然而,其年化回報率偏低的問题一直備受批評。隨著積金易平台即將推出,不同強積金計劃將可以整合到統一數碼制度中,這正好提供一個有利的契機,以對香港的主要退休儲蓄制度作出重大改進。
關穎倫教授、Thomas Maurer教授及太明珠教授分析了導致強積金表現欠佳的三個主要原因:資產配置過於保守,限制了收益潜力;部分強積金產品質量不高,管理或投資策略存在缺陷;以及高昂的費用,直接侵蝕了投資者的回報。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向政府提出了以下建議:首先,政府可以修訂預設投資策略以進一步降低費率,同時積金局亦可以邀請收費較低的新服務供應商進入市場。其次,政府應積極監察資產配置,透過採取規定性措施、推廣理財教育及篩選強積金資訊,協助市場參與者了解強積金複雜的投資產品空間。第三,政府可以開拓強積金的產品空間,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最後,積金局應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善用其數據資源進行分析。
27 Jan 2025
教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