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是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旨在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在過去25年裡,強積金對香港普惠金融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功鼓勵了家庭參與證券市場。然而,其年化回報率偏低的問题一直備受批評。隨著積金易平台即將推出,不同強積金計劃將可以整合到統一數碼制度中,這正好提供一個有利的契機,以對香港的主要退休儲蓄制度作出重大改進。
關穎倫教授、Thomas Maurer教授及太明珠教授分析了導致強積金表現欠佳的三個主要原因:資產配置過於保守,限制了收益潜力;部分強積金產品質量不高,管理或投資策略存在缺陷;以及高昂的費用,直接侵蝕了投資者的回報。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向政府提出了以下建議:首先,政府可以修訂預設投資策略以進一步降低費率,同時積金局亦可以邀請收費較低的新服務供應商進入市場。其次,政府應積極監察資產配置,透過採取規定性措施、推廣理財教育及篩選強積金資訊,協助市場參與者了解強積金複雜的投資產品空間。第三,政府可以開拓強積金的產品空間,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最後,積金局應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善用其數據資源進行分析。
27 Jan 2025
教學人員
本港強積金(MPF)回報備受打工仔關注,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太明珠表示,MPF存在「高收費、低回報」問題,現時香港MPF體系為自由市場,若港府能夠更積極參與,或有助成員獲得更佳的投資回報,此亦是新加坡等地的做法。 存在高收費低回報問題 學院提出兩種可考慮的方案供社會討論,一是由政府自行提供非牟利
27 Jan 2025
教學人員
從新冠肺炎疫情至今,香港電影院經歷了一波關門大潮。截至2024年4月30日,累計16間戲院結業,其中包括UA連鎖影院在2021年3月全線結業。這波關門大潮似乎還遠未結束,上月12日MCL Cinema Plus+荷里活廣場戲院宣布結業,而以播放小眾電影知名的高先電影院,也傳出將於租約期滿後結束營業。
22 Jan 2025
教學人員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以來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香港股市近年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市場表現持續低迷,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亦下行至令人擔憂的地步,以致市場活動顯著下降。市場流動性問題也愈發凸顯,外資流出和本地交易活動減少均有損市場穩定性。外資流出的趨勢不僅表明外部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消極預期,還反映出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帶來了諸多挑戰。
那麼,有哪些解決方案可以振興香港的股市並重拾投資者的信心呢?林晨教授和秦詩畫博士探討了潛在的解決方案,包括吸引更多中東和東南亞投資者及龍頭企業;降低滬港通門檻以增強流動性;推出政府引導基金並優化兩地基金互認機制;促進高頻交易;便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降低投資門檻以擴大投資者基礎,以及加強監管和公司管治以完善投資者保障。
20 Jan 2025
教學人員
特朗普即將再次上任美國總統,特朗普2.0時代即將開始。 特朗普2.0計劃包括減稅、減少貿易逆差及限制移民。特朗普希望延續低稅率,並在「2025計劃」中提出新的稅率結構,卻可能加劇收入不均。陸炎輝博士指出,特朗普的減稅政策雖能刺激經濟,但也將增加國債,並可能影響社會福利支出,進一步挑戰政府運作。
15 Jan 2025
教學人員
隨著香港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率的問題,許多退休人士發現自己在財務上準備不足。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在亞洲金融論壇(AFF)上分享了他的看法,指出「香港的養老壽險產品訂閱量實際上非常少。」他進一步指出,香港的強積金(MPF)只能覆蓋約40%的退休前收入,導致生活質量顯著下降。 隨著香港公共醫療系統變得越來越擁擠,而私人服務成本高昂,大灣區(GBA)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替代方案,那裡的生活和醫療成本顯著降低。鄧教授還表示:「我們開始看到很多香港人北上消費……但越來越多的人也會北上進行常規的醫療和牙科服務。」他建議,一個潛在的方向是開發保險產品,以覆蓋市民在大灣區退休時的需求。
13 Jan 2025
教學人員
綠皮書首章由劉洋教授撰寫,探討了香港的財政赤字問題。近年來,隨著香港的赤字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更在發達經濟體中排名前列,財政赤字已成為香港特區面臨的一項嚴峻新挑戰。研究發現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不能單靠經濟增長的被動方式來緩解,而需要主動調整財政政策。土地收入貢獻了相當比例的財政收入,但其波動也帶來了高風險,往往引發收入的不穩定,因而需要實行更審慎的風險管理。 展望未來,政府需要在緩解赤字與推行財政政策之間做出平衡,而政府已積極主動調整財政政策。另一方面,香港在多年來累積了充足的財政儲備,儘管近幾年有所下降,但現今儲備水平仍處世界前列,下行風險有限。此外,特區政府應當充分利用政府債券計劃的額度,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同時確保不損害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並藉此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
13 Jan 2025
教學人員
香港政府預計本年度將出現近1000億港元的赤字,這一數字遠高於去年二月最初預測的481億港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強調,香港需要增強稅收以應對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支出壓力。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支持通過提高稅率或擴大稅基來解決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問題。他指出政府官員存在一種「心理陷阱」,認為提高稅收會損害生產力,同時指出新加坡實施商品及服務稅(GST)並未在中期內影響生產力。他表示:「擴大稅基,特別是引入銷售稅,將是一條單行道」,強調隨著政府開支增長,需尋求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11 Jan 2025
教學人員
香港在2024年上半年的致命工業意外較前一年為多。主要涉及建造業和製造業的事故大多與有害物質、墮落物件等因素有關。有意見認為,面對趕工的壓力,業界往往忽視安全措施,若能加強安全措施,大部分意外皆可避免。
8 Jan 2025
教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