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識今 – 從「科舉考試」分析中國經濟發展
港大經管學院龔啟聖教授在知名經濟學期刊《經濟學雜誌》發表的論文被挑選為2020年度最佳論文,因而榮獲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他和馬馳騁博士及陳婷博士聯合撰寫的論文 “Long Live Keju!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China’s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中文翻譯:科舉萬歲!中國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研究科舉制度千年以來對中國的人力資本或教育成果的長遠影響。
龔教授解釋為何他的研究團隊會致力研究中國歷史以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他說:「越來越多的經濟學文獻顯示,制度和文化能夠對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國家在被殖民統治期間受一個「差劣」的政治制度治理,例如一個未能有效約束統治者的制度,他們的長遠經濟發展一般也會比較差。這一點在文化方面亦同出一轍。」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時期的一種公務員考試制度。科舉制度自宋代開始發展成熟,並成為世上最早出現的「精英政治」制度模式。在被廢除前,科舉制度在中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儘管現在大家都會同意「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古時的讀書人對科舉考試的狂熱已經不能夠以韋編三絕形容。他們會盡可能取得科舉考試中最高榮譽的「進士」資格,以獲得功名所帶來的聲望和獎勵。龔教授和他的團隊因此假設,科舉制度可能創造了一個對學習和學術成就萬分尊重的精英階層,並隨著時間推移,培育出一種獨特的「文化特徵」。這股文化特徵即使在科舉制度被廢除後,依然在社會上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龔教授說:「科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研究一個特定的制度和文化,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產生的影響。」。
龔教授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發現,當每一萬人之中出現多一名額外的進士,人均的教育年數便會在2010年時增加0.87%。現時的人均教育年數為8.72年,這代表每多一名進士,人均的教育年數便會增加一年。以此對比聯合國最近估計的基準,其幅度被換算成收入差距可達1.5倍。」
透過分析歷史數據,團隊的研究發現「為何在某些文明中,如何將教育而非物質財富傳承下一代的概念,會較其他文明更為重要。並在某程度上,反映教育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教育可謂是國家的財富。」
龔教授在2018年7月加入港大經管學院,任職經濟學教授。 他說:「我當時被院長蔡洪濱教授的真誠邀請打動,我相信我能夠加入一個發展蓬勃的學術團體。 蔡院長的領導能力備受矚目,其學術成就更是學究天人。 這些美德的結合,在學術領導中相當具吸引力。 此外,加入港大經管學院能給予我一個機會與陳志武教授等優秀的同事合作,共同制定有關中國經濟史的課程。 因此,當我下定決心加入港大經管學院時,並沒有一絲猶豫。」在2019年,香港大學授予龔教授蘇威趙善敏基金教授席(經濟史)的明德教席,以表揚及支持他在中國經濟史上的學術和研究活動。
龔教授在2020年10月被任命為新一任的經濟學學術領域主任。龔教授計劃透過開設新的課程使學院的本科課程變得更現代化,務求協助本科生在這個訊息萬變的世界中,掌握有關數據分析的技能及其他實用的知識。 為提升博士生課程的質量,龔教授亦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在 2021至22年度,為研究生陸續開辦全新的應用經濟學課程,例如「經濟歷史與發展」丶「國際經濟學/產業組織實證研究」丶「應用計量經濟學」丶「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等。
隨著數碼化的數據變得唾手可得,而且電腦的運算功能與日俱增,龔教授所率領的學術領域,已準備好迎接大數據為應用經濟學研究人員所帶來的挑戰。 龔教授已帶領經濟學學術領域展開招聘活動,從世界各地招攬人才,組建最強的研究團隊,聘請擅長運用數據,以可理解的辦法,處理不同議題的頂尖學者。
了解更多有關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僅供英文版):https://www.res.org.uk/resources-page/2020-royal-economic-society-pri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