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ETF的迷思 - 了解沽空ETF如何有利於股票市場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流動性高而且價格相對親民,被視為互惠基金以外的另一選擇。在2020年,環球市場上有超過7,000種ETF產品,總值達 7.74 兆美金,遠多於2010年時的1.3兆美金。ETF產品在十年間的顯著增長,反映這種指數基金的巨大發展潛力。雖然有聲音批評傳統的ETF過於被動,未能有效反應市場訊息,然而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黃詩楊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卻發現,行業ETF在美國市場中能有效規避風險,並能提升市場效率。其研究更證實行業ETF是一種對投資者和市場有利的優質金融科技創新技術,因此建議監管機構應鼓勵相關產品的發展。
以「長短倉策略(Long Short Strategy)」提升市場效率
以ETF作為避險工具非常普遍。據彭博新聞在2017年的報導,對沖基金持有的ETF短倉高達1030億美金,相比起他們持有的43億美金長倉,相差近兩倍之多。一般而言,市場上的沽空餘額(即被沽空但未被回購的證券)越高,熊市氣氛越強。但黃博士發現,擁有更多消息的投資者往往會採取一種 「長持股票,沽空ETF」的「長短倉策略」,運用企業消息賺取利益,同時對沖行業風險。
黃博士解釋,即使投資者在業績公佈前已得悉股票即將獲利,但股價的升幅,往往仍會受到行業整體表現和宏觀市場氣氛等外圍風險影響。為有效地對沖風險,對沖基金會選擇長持他們擁有利好消息的股票,並沽空該股票所屬的行業ETF。黃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長持股票,沽空ETF」的策略能幫助市場吸收相關訊息,並有效減低盈餘公告後的股價波動,令公司的真實價值能實時反映在股價上。因此,引入相關的行業ETF能有效穩定企業的股價。
Smart Beta ETF 能否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在眾多ETF產品之中,建基於資產價格數據的Smart Beta ETF最受市場追捧。Smart Beta ETF由不同組合的股票價值丶增長值丶數量丶或市場趨勢等因子構成。截至2018年,Smart Beta ETF產品佔美國ETF市場總體的20%。據貝萊德(Blackrock)的預測,Smart-Beta ETF 的市場總值將於2025年增長至2兆美金。
但同時,黃博士研究卻指出Smart-Beta ETF雖在回溯測試 (Backtest) 中得到理想結果,在正式推出市場後表現卻往往不似預期。在研究238種於2000-2018年間在美國上市的Smart-Beta ETF後,黃博士發現Smart-Beta ETF的表現落差並非由「市場效率上升 」丶「上市時機失誤」丶或「規模收益遞減現象」等因素導致。相反,Smart-Beta ETF的表現欠佳是由於在回溯測試的數據挖掘 (Data mining)過程中受人為操作影響所致。數據挖掘的情況在追蹤多因子指數的Smart-Beta ETF中特別嚴重,主要是因為ETF保薦人在選擇及組成Smart-Beta ETF追蹤因子的過程中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研究發現,追蹤多因子指數的Smart-Beta ETF在上市前聲稱能帶來年均 4.11% 的回報。但上市後,他們卻需承受年均0.79%損失。亦有聲音指出,Smart-Beta ETF的表現不理想是因為管理費用過高,但研究發現即使去除管理費的因素,Smart-Beta ETF的市場表現依然比不上傳統的指數型ETF。
雖然研究顯示Smart-Beta ETF上市前後的表現有明顯差距,但黃博士指出,在特殊的情況下,Smart-Beta ETF的表現依然有機會超越傳統ETF。例如在現時的「零息」環境下,追蹤高股息的Smart-Beta ETF仍有可能「跑贏大市」。因此,他建議投資者應在購買此類新型投資產品前謹慎考慮,切忌盲目相信Smart-Beta ETF個別因子所反映的表面數據。
閱讀更多(只提供英文版本)
Innovation and Informed Trading: Evidence from Industry ETFs
The Smart Beta Mi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