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就人才招聘計劃的成效及影響進行研究

港大經管學院就人才招聘計劃的成效及影響進行研究

世界各國政府正推出人才招聘計劃,以吸引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回國(或加盟),各地政府亦越來越相信爭奪全球人才是發展當地人力資源和推動知識型經濟的關鍵。

國際知名權威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布一篇由港大經管學院王硯波博士及上海交通大學史冬波博士合著的研究文章,題為「中國『青年千人計劃』是否成功招募及培養頂尖科學家」。文章研究中國「千人計劃」中的「青年千人計劃」,在招募和培養頂尖科學家方面的成效。

港大經管學院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王硯波博士表示:「學術界很少就『千人計劃』進行系統的實證研究。我們研究了中國『千人計劃』中的『青年千人計劃』,評估其在招募海外精英科學家的成效,並旨在提供政策建議,為培養未來科學家作出貢獻。」

方法

研究進行了兩組分析:第一組研究「青年千人計劃」參與者的學歷和他們回國以前的科研業績;第二組研究「青年千人計劃」參與者回國後的科研業績變化,並與有資格加入「青年千人計劃」但最終沒有加入的海外同業作比較。

主要研究結果

1. 「青年千人計劃」吸引有潛力卻缺乏研究經費在海外進行獨立研究的年輕科學家

研究發現通過「青年千人計劃」招募的科學家普遍質素較高,一半以上來自全球百強的博士學位課程。這些回國的人才在同屬職業生涯早期、且活躍於研究的駐美科學家中,平均排名在前15% 之列。然而,研究亦指出那些拿到「青年千人計劃」但最後沒有加入的科學家,研究業績更為優秀,整體為排名前10%的頂尖科學家。同時,絕大部分的「青年千人計劃」參與者都是博士後,而不是教職人員。換句話說,「青年千人計劃」對有潛力卻缺乏研究經費在海外進行獨立研究的年輕科學家而言,極具吸引力。

2. 「青年千人計劃」所招聘的科學家在回國後的研究業績,與海外同業相比,提升更為顯著

研究也發現與海外同業相比(即在同一領域修讀同一博士課程、在同一時期畢業,且在早期職業生涯有非常類似的出版物和引文記錄的科學家),「青年千人計劃」參與者在回國後的研究業績提升顯著,尤其在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知識生產率提升特別大,這是由於「青年千人計劃」的科學家在中國獲得更多資金和更大的研究團隊支持(與留在海外的科學家相比),特別是在生物和化學等這些需要大量實物資產、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源的領域。

政策影響

1. 人才招聘計劃可吸引高質素科學家回國發展

實證結果不僅展示中國「青年千人計劃」的實力及吸引力,亦可能促使美國和歐盟等地銳意改革其科學資助計劃。在過去的30年,年輕科學家越來越難在這些地方獲得研究經費,因此許多有能力的年輕研究人員必須在他人的實驗室工作,而不能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進行獨立研究項目。這將為中國、香港、印度和新加坡等國家與地區創造新機遇,透過制訂政策項目以招聘有潛力的年輕科學家加盟當地的研究機構。

2. 中國的大學對有意投身科學研究的學生將更具吸引力

如果中國繼續投資於高等教育和學術人才,那麼對於有意從事科學研究的內地和國際學生,中國大學相對北美或歐盟的大學的吸引力會逐漸提升。長遠而言,這可能會影響歐美目前的大學科研模式。這種影響可能在生物、化學等學術領域尤為明顯,因為這些領域的大學實驗室一般高度依賴低薪(且來自海外)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來保持他們的高生產力。

Other Event's Album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第五講 – 在大模型時代,年輕人值得幹點甚麼
2024 | 教與學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第五講 – 在大模型時代,年輕人值得幹點甚麼
港大經管學院非常高興邀請到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先生,參與學院於2024年12月18日舉辦的「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 - 第五」,並擔任主講嘉賓。隨著數位化技術成為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手段,創新之路已成為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周先生在活動中與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教授集中探討科技創新如何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大模型發展的演變趨勢,以及新一代在這場科技浪潮中的角色,為與會者帶來寶貴的見解和啟發。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2024 | 學院新聞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An insightful 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the HKU Business School’s Institute of Digital Economy and Innovation (IDEI) on December 9, 2024 at HKU-iCube. The event brought together esteemed scholars and industry expert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AI research, as well as over 100 participants engaging in the exchange of brilliant m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