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舉辦ESG論壇 前瞻淨零轉型及ESG投資的挑戰與機遇

(2023年6月25日,香港)港大經管學院上周五舉辦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論壇,邀請倫敦帝國學院的金融及經濟學教授Patrick Bolton擔任主講嘉賓,以及來自不同界別的商學界翹楚以專題演講方式,共同探討ESG相關熱門議題。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蔡洪濱教授表示:「ESG投資已成為全球發展大趨勢,要面對當前挑戰,全球需要共同努力,配合前瞻性思維及研究工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致力在各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並以ESG作為戰略目標,旨在令其變成香港的競爭優勢。港大經管學院銳意推動ESG研究、教育及各界的參與,不但積極進行ESG相關研究,更特別成立『創立方聯盟』,並透過將ESG融入課程內容,致力為香港培育相關人才。」

Patrick Bolton教授在主題演講時表示:「氣候金融是一項風險管理問題。投資組合的碳足跡與淨零碳足跡偏差越大,投資組合的轉型風險越大。另外,時間也是一項重要的風險因素。投資組合調整需時越長,轉型風險也會增加。投資者會透過減少風險敞口、要求補償風險持有成本,以及與企業合作,以對沖氣候變化風險。由於支持全面補助綠色創新及應對碳排放問題的政策需要不同企業和行業的協調和努力,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綠色產業政策,從而克服生態系統替代效應。」

港大經管學院亦邀請了學術界和商界的傑出講者,於主題演講後參與兩場專題討論,進一步就ESG議題與出席嘉賓分享真知灼見。

第一場專題討論以對應ESG的投資機遇為題,邀請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市場委員會主席黃海洲博士、摩根大通亞太區ESG證券研究部主管Hannah Lee女士、富豪酒店集團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羅寶文女士及瑞銀可持續金融大中華區主管Tasos Zavitsanakis先生為演講嘉賓,並由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金融創新及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湯勇軍教授主持。各講者分享了在發展ESG時的主要考慮因素,並認爲香港企業可以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力。

第二場專題討論的主題是「企業如何更好地實踐ESG策略,推動社會邁向淨零排放之路」,講者包括港鐵公司持續發展事務主管陳淑媚女士、南豐集團業務創新及共享價值主管劉家駿先生、煤氣公司企業事務,環境、社會及管治及內地業務戰略經理黃俊璋先生及恒基兆業地產主席辦公室顧問于正人先生,並由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國俊博士主持。一眾講者均表示現時坊間欠缺培訓專業ESG人才的課程,企業在未來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提升ESG工作成效及減少碳排放。

論壇於香港大學創立方舉行,吸引逾百位商界領袖、傑出學者、校友和學生出席。

現附上論壇的照片:

圖1: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蔡洪濱教致歡迎辭。

圖2:倫敦帝國學院的金融和經濟學教授Patrick Bolton進行主題演講。

圖3:(左二起)黃海洲博士、 Hannah Lee女士、羅寶文女士 Tasos Zavitsanakis先生在專題討論環節上交流意見;
此環節由(左一)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金融創新及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湯勇軍教授主持。

圖4:(左起)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國俊博士
陳淑媚女士劉家駿先生黃俊璋先生于正人先生進行專題討論。

圖5:論壇吸引百多位商界領袖、傑出學者、校友和學生出席。

Other Event's Album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第五講 – 在大模型時代,年輕人值得幹點甚麼
2024 | 教與學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第五講 – 在大模型時代,年輕人值得幹點甚麼
港大經管學院非常高興邀請到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先生,參與學院於2024年12月18日舉辦的「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 - 第五」,並擔任主講嘉賓。隨著數位化技術成為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手段,創新之路已成為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周先生在活動中與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教授集中探討科技創新如何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大模型發展的演變趨勢,以及新一代在這場科技浪潮中的角色,為與會者帶來寶貴的見解和啟發。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2024 | 學院新聞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An insightful 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 on “AI in Business”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the HKU Business School’s Institute of Digital Economy and Innovation (IDEI) on December 9, 2024 at HKU-iCube. The event brought together esteemed scholars and industry expert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AI research, as well as over 100 participants engaging in the exchange of brilliant m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