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會計研究提升信息效率 – 胡珮璁博士
在求知的路上受到睿智的師長啓蒙,胡珮璁博士立志進行具影響力的學術研究,以保護投資者權利、彰顯公眾利益。她在2021年六月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同年七月加入港大經管學院擔任會計學助理教授。
胡博士指會計學是現代金融的基石。會計準則引導信息在機構和市場參與者之間流通,而這些經會計方法所產生的訊息,大大影響商業決策的成效。因此研究顛覆性科技對會計業的影響,以及構建一個可以讓整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憲制和信息環境,可謂至關重要。
「我並不滿足於研究一個小範圍內的交易。我成為會計學者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研究和評估有關財務信息和與投資者溝通中的問題,以及這些信息對整體經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幫助我們理解資本市場上各類重要的問題,並為決策者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提供政策指引,幫助他們做出及時的預判和決定。」胡博士説。
企業傳播訊息的動機是胡博士的研究重心。胡博士致力研究為何企業會主動對市場發放訊息,以及若市場對這些自願披露的訊息反應疲弱會產生甚麼影響。她對那些有可能妨礙市場溝通效率的障礙,和因為低效溝通而造成的非預期後果尤其感興趣。
胡博士最近的一篇論文就是研究「市場反應」與「上市公司的自願訊息披露」之間的關係。傳統觀點認為上述兩者之間關係正面:市場的關注度越高,上市公司披露訊息的動機越大。但胡博士的研究卻發現,兩者的關係應該是呈「逆U型」:當市場對某公司表現出較低的關注度時,公司管理層有較大的動機披露更多訊息,希望引起投資者關注並刺激其股價表現;反之,當某公司受到市場高度關注時,任一稍為負面的消息都會引起投資者注意,降低了公司預期通過訊息披露而達到的邊際回報。這解釋了為何字母控股、面書、特斯拉等大型企業,我們往往較難預測其向市場披露財務訊息的決定,甚至發現這些公司有時會拒絕作出披露。
在加入港大經管學院後,胡博士將繼續研究訊息披露的動機以及「理性疏忽 (rational inattention)」的影響。她同時亦打算探討信貸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中的角色,「為何評級機構往往未能在信貸質量下滑時,立即反映這樣的變化?我們能進一步優化現時的監管制度嗎?」胡博士指,學院有很多學者也一直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能夠與資深的前輩共事,從他們身上學習,覺得自己相當幸運。
作為一名新晉學人,胡博士早在攻讀博士的階段,便已累積了豐富的課程設計經驗。在2020年,她曾參與設計一個為期十周,教授數據分析的密集式碩士課程。她憶述報讀那個碩士課程的學生大多有豐富的業界經驗,故課程需要結合理論模型在實際中的應用,包括數據分析的競爭優勢以及如何有效地應用相關知識。由於課程設計連貫流暢,與現實中經濟現象結合緊密,深受學生好評。
胡博士現時任教會計學碩士課程。她希望學生們能夠志向遠大,同時對課業和商業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保持好奇。她説:「作為老師,我會致力向同學傳授必要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作為師長,我希望能以自身的經驗為同學提供指引,幫助他們跟隨自己的興趣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